鲍鹏山:好的教育是什么?
好的教育一定是人的教育,就是人自身的教育、人的主体性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某些功能性的教育。一般人理解的教育,就是使人具备某种能力,比如考试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乃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能力、领导力等等。这是我们很多人对教育的理解。但我对教育的理解是:教育让人本身变得更完美、更强大,使人的情感变得更丰富,理智变得更健全。这样一种主体性的、完善的教育,我觉得才是好的教育。
一、孔子说什么是“好的教育”?
我是中文系的老师,在大学里教《诗经》。一个中文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他会对《诗经》了解到什么程度?他会答出:《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有305首诗,分风、雅、颂三类编排……老师们把这些知识点编成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学生们回答出来了就过关了。用这种方法教学,学生们能收获什么?他们只是知道了《诗经》是什么。
孔子不是这样教的。比如他通过教授《诗经》,让一个人发生变化。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给了我们四个字:“兴、观、群、怨”即有情怀;有观察力、有判断力;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兴、观、群、怨”这四种精神,就是我刚才讲的人的主体性。
“兴”是唤醒,就是要让一个人通过教育被唤醒,要让他的内心充满生命力和动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和抱负,培养家国情怀。这是教育的第一项功能。“观”就是看,能博览群书,理解艺术,理解人类文化史上的成果。“群”,就是要有社会责任感、群体意识,要有对社区、国家负责的精神。“怨”,是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
教育有两大使命。第一个使命,就是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化。“传承文化”不是让人记住文化的知识,而是通过文化使人文明化。通过教育,把文明“化”到人的灵魂和头脑中去。这也是教育具有的本质性的、最原始的使命。教育的第二个使命就是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技术,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今天的教育重点就在第二个层次:拓展知识的边界——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记住更多的知识,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学者、专家、科学家,能够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把新的科学和技术不断地推向进步,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改善人类生活的物理空间。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是手的教育,文化的教育就是心灵的教育。手的教育能让人更有动手能力,而文化的教育能让心灵变得柔软、温暖、慈悲。
二、今天的教师能怎么做,能做什么?
在孔子的时代,教师可能还具有传授知识的职责,因为那个时候知识传播的渠道和载体也不是很多。但在今天这个时代,知识传播的渠道这么丰富多彩,如果一个老师只是在教学生知识的话,这个老师必然会被淘汰。那么,老师所起到的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在价值的判断上引领学生。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做老师?能“温故而知新”的人。这个“温故而知新”,一般理解就是掌握旧知识,还能掌握新知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温故”可以说是强调知识,“知新”不是强调知识。“知新”是能够对这个世界上层出不穷的新的事件做出正当的判断。所以,孔子的意思是,有知识且有判断力的人才能做老师。教师的逻辑、价值观、价值的出发点一定要是对的。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还对老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教给学生最元典、最本质的东西。实际上,关于技术和具体的知识,孩子一旦被唤醒了以后,他学得比成人快。那么,学生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学?应该先从最元典的、本质的东西开始学。有的书叫经典,有的书叫元典。经典的数量有很多,不同时期都可以出现经典。但是元典只能在特定的时期出现,在今天这个时代不可能出现元典。“元”有源头、原来的意思,某种文化的源头,或者某一种开山式的著作就叫元典。物理世界有宇宙大爆炸,精神世界有精神大爆炸,比如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精神大爆炸。那个时代出现的作品叫作元典。今天所有的价值观,以及思维、逻辑的出发点,都是从那些典籍里来的。所以,如果从源头入手,再看别的书就很容易理解。比如,把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读完以后,再读汉朝董仲舒的著作,就会觉得很容易理解。西方哲学也是这样,后来的学者们始终在解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
三、知识、技能和素质该怎么区分?
知识多不代表素质高。但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基本的知识,知识很重要,它是这个世界的边界。但还要考虑一个要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无限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如果我们把学习知识理解为扩展生命的宽度的话,那我们生命的宽度有无限性,我们没有办法在无限性上较劲。还有一种叫生命的高度,高度就是人的判断力。
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最核心的能力,不是他的知识宽度,而是他的判断力和精神高度。我们今天读《论语》的时候,把《论语》变成了填空题、知识化了。孔子的主要思想“仁”——仁义道德的“仁”,它不属于知识概念,属于价值概念。但是今天的考试把它变成知识概念了,让学生解释这个名词概念。孔子在《论语》里跟他所有的弟子们讨论“仁”的时候,从来没有给它下过定义。学生们问孔子什么叫“仁”,孔子给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因为孔子不是在下定义,这实际上就是在暗示我们,他所讲的“仁、忠、义、信、诚”都不是知识概念,而是价值概念。
如果我们将来需要通过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来展现自己的精神高度的话,那么技能和知识都很重要。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这样的精神高度能够展示。比如弹钢琴,钢琴不仅是个技能,在演奏的时候,钢琴所能体现的是对音乐、对曲子的理解,乃至于通过曲子对整个人生的理解。技能只是展示精神高度的一个手段,如果没有精神高度,手段是没有东西可以展示的。
什么是素质?孔子讲的素质,就是我们前面讨论的“兴、观、群、怨”。假如一个人有情怀、有判断力、有责任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你觉得他是不是一个高素质的人?举个例子,假如有两个学生,一个人做到了“兴、观、群、怨”四个字,另一个人会四样技能:会弹钢琴、会跳芭蕾、会打跆拳道、会书法,哪个人才是有素质的人?除了孔子的“兴、观、群、怨”四个字可以解释素质,孟子讲的“四心”也可以解释什么是素质——“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人有“四心”,“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慈悲心;“羞恶之心”就是是否知道是非、正义、对错;“辞让之心”就是是否知道谦让;“是非之心”就是能否判断善恶。
四、最理想的教育:“高尚的内容”和“优美的形式”
最理想的教育,就是人类的教育在最初状态下呈现出来的样子,就是教育曾经有过的“高尚的内容”和“优美的形式”。“高尚的内容”就是不要把教育变得太功利、太实用化。我们更多地带领学生去思考一些形而上的问题。有人觉得,思考形而上的问题是让学生不面对现实吗?其实恰恰相反,思考形而上的问题正好能培养他反观现实的能力,能把他的精神拔到一定的高度,让其在一个高度上把人生看透。“高尚的内容”不是我们讨论一些高雅的问题,而是我们能不能脱离一些特别实用的、功利的、工具化的教育,更多地进行一些培养人自身思维能力的教育。
人生是需要功利的,但问题是,这些东西只是我们生命中的底线,它不代表我们生命的高度,更不代表我们人生最终追求的那个理想的境界。所以教育首先要有“高尚的内容”。现在的学习是为了让手拥有某种能力,“高尚的内容”能让你的头脑有更强的思维能力。
有人说,这些是不是对老师有很高的要求?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老师都像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但我们能否有这个目标?只要有这个目标在,我们就知道往哪个方向走了。教育的理想状态,也不是每一步的结果都要达到理想的状态,问题是朝不朝这个理想的状态去努力。不是尽量达到这个目标,而是力所能及地把能力都发挥出来,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会越来越好。
(摘编自守望新教育公众号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