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何为真正的教育?
一、“教育≠教学”
教育不等于、不止于教学,尤其是这个“育”字,包含了大量且丰富的“不教而教”、滋养成长的内容。这属实也是当下学校教育中的短板。学校里,教学常以系统化的课程作为依托,而教育泛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饱含丰盈细节的校园生活、课外安排都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但成果却多由其中鲜活的生命个体与有机的活动实践来创造并决定。我曾把教育成果划分过成人、成才、成群三类,其中的成群、成人,相当程度上更有赖于教学之外所得到的濡染。
课堂教学的课间是教育中的重要场域——很多师生之间充满生机甚至影响深远的对话,都萌芽于课间的一次提问,抑或和老师一同走回办公室的一路热聊。很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现场效果,线下比线上更有活力,非正式场景承载着远比正式课堂更重要的附加价值。课间尚如此,课外活动的张力更甚,这都印证了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远不止于教学的范畴。
除了教书育人,教育充分运用着校园的全员、全过程以无声浸润的方式实现育人功能。不少院校采取本科书院这种浸润式生活育人的教育组织方式,也体现出超越教学的育人工作被更有心的合理设计与更用心的照料呵护。教师定期安排的开放交流时间与教学答疑最大的不同,就是让师者在教学之外,不限定主题、不设限生源,与青年学子“相遇”“畅叙”,鼓励平等探讨,以达教育成效。除了负责学科、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之外,学校需要越来越多的对育人有积极贡献的专家,心理健康、职业发展、领导力、全球胜任力以及社团诸重要方面的顾问、导师、教练,都要资质认可和实践经验,才能发挥作用。
二、“课程≠课堂”
课程有预习复习,有延伸开展的多元活动。课堂,不论现场还是线上,只是课程教学其中一个环节的载体。某些情况下,完全不依赖于课堂,课程也能有效实施。尽管焦点都在课堂,但其实课前、课后同样构成课程的有机脉络,并直接关系到课程成效。对教师来说,用好课堂之外的多样方式与参与课程的学习者进行有机互动,是提升学习效果包括课堂表现的重要路径。当课堂因为规模较大而无法实现个别关照,在课堂之外的场景更像是学习者激发好奇心与创造力的沃土,通过鼓励学习者活用课程内容,让更多的学习成效显现在所谓的课外学时中。
现实中很多因为某门课程而建立的微信群,课程学习期间在课堂学习之外仍然活跃,不只是辅助安排与通知管理,而且是欣欣向荣的虚拟学习社区,多线并发,接入现实,让课程学习深度广度大增,并与课堂构成互为助攻、此起彼伏的配搭。课堂现场不那么活跃而在线上变身麦霸、意见领袖的大有人在。更具价值的,是课程结束成绩已给出、学分已拿到之后,很多因课而生的社群却仍然朝气蓬勃,化身为终身学习平台,靠着朋辈学习与学以致用,课程生命力持久焕发,不觉间实现“永无结课之时”的教育理想。
三、“上课≠听课”
关于课程成效评价,我从实践中总结出“七了”:读了——课程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支撑,课前课后都少不了读,教师还要给有余力的学习者更多延伸阅读的挑战;想了——读的过程中就有批判性与建构性思考,要时有问号涌现,并不断迭代追问,最要紧的是追求代入,反求诸己,反躬自省;写了——课前学习者写个摘要或提纲与教师互动,让课堂互动在更知己知彼的状态中展开,让教与学都更有针对性;听了——课堂上的听,不只是听教师讲这条线索,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还包括“听”师生的表情和反应,这是“在场”“走心”的全要素训练,也是多感官联动的通感协同;说了——发不发言是课堂参与深度的重要分水岭,不能只在心里发言或是小声嘟哝,须要当众说出来,不只是被动答问,更要主动提问,能表达己见,也给歧见以机会;做了——课堂外要通过投身行动学习让课程深化,以更强代入感的亲身体验而让知行合一、能力提高、手艺练就,境界升华;变了——在课程过程中,学生所发生的变化也许还未尽显,但很多在能力、思想上悄然而果然发生的认知与行为的变化,是教育之美,也是课程学习最看重的成果。
上课,讲究的是走心,融入课程,而不是现身课堂。上课走心追求的是,通过自驱学习而习得自驱。
四、“名师≠名嘴”
口若悬河、带些炫技的教课,旁征博引却疏于关注学生参与的讲者,反而会构成对学习者走心并建构性思考的抑制因素。它让学习者更容易以观看者和评论者的角色置身事外,并不能真正融入其中、作为主体而贡献,也更难用批判性思考的方式对待教学内容。真正的名师,有着谦逊以教的风格,善于点燃思想的火花,并激发着学习者自然而然地参与。有的名师或许不善言辞,却能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引导学习者深入思考,表面看似平淡、多有商榷的讨论中,常蕴含有一语中的的智慧点拨、热情激发。名师从不以收获“粉丝”为荣光,学习者的切实进步才是师者最为看重的。
五、“总结≠结论”
富有启发性、延展性的总结应该成为思考的起点、行动的燃点,而标准答案式的结论往往让思考走到尽头,让活跃的念头陷入冰封。好的课程总结应该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问题的各个维度,呈现出立体之美。它需刻意关照并肯定那些讨论过程中的曲折与分歧,给予参与者的贡献以更大的鼓励,而非急匆匆地强行统一到某个答案上并以其为定音。总结是学习者皆为主体的进行时、是属于每个人的动名词,而不是结论所代表的完成时;结论是大写的,总结却是小写的,属于人人的;结论标志着有限游戏的终点,总结则是无限游戏的接力站。
六、“笔记≠记录”
内在走心,远比走笔龙蛇更有价值,好的笔记一定是有批判性的、建构性的、个性化的知识地图和接下来就开干的任务清单,涌动着好奇心,迸发出想象力,提供了行动思路。笔记是教与学过程的载体,是教学内容、学习者既往经验和当下思考激荡的共创成果。不动笔墨不读书,书的边边角角字里行间的批注涂划,让教材变成你跟作者的对话录,变得个性十足,变得独一无二。结合“笔记≠记录”和“总结≠结论”,多想想学生“记一辈子”还是“记一本子”之间的云泥之别,在教育实践中不唯书,不唯师,祛魅而鼓励自信,共创而教学相长。
七、“成长≠成绩”
说到学校教育,成绩被教与学双方奉若圭臬。但成绩并非第一性的,它是一种对于教育效果的简化测量,是对成长这个教育根本目标的不得已而为之的简单处理,完全无法反映出那些活生生的、内隐的、长效的质素。教育中最珍贵的个体成长常常是隐性的,也不是预期而来的。它可能表现为一个突然觉醒的兴趣,一次突破舒适区的尝试,或者一番失败后的反思,一段影响到其后很久的关系。这些都无法用数据化的分数、成绩来简单框定。
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存在,各有其美。成长是专属故事,成绩是刻板印象;成长讲究自成一格,成绩只能划一取齐。成长鼓励走自己的路,成绩锁定赛道加剧内卷。潜力、活力、创造力,本就较难体现在成绩中,所谓过程评价,增值评价,一旦被评分标准所裹挟,所呈现的方式大抵是蹩脚的。
八、“器识≠知识”
在生成式AI重塑教育生态的当下,知识从稀缺到爆炸,批判性、迁移性和情境性的认知能力更显珍贵。甚至应该说,不只要强调认知,还更强调元认知。
而在我对AI日新月异发展的理解中,看到了一般性的认知能力也并非人类的专长,加速学习成长的AI越来越表现出不止于“书呆子”。这是我为什么提出来,器识要成为AI时代、富足时代的教育新重心。器识,指的是器量与见识,是判断与信仰,是格局与境界,是精神世界的丰盈与包容。面对“我不怕机器变得越来越像人,而唯怕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这样的警示,要让教育和人不机器化、不异化,需要器识为先。包括领导力、企业家精神、运动家风度、共同体意识这样的器识。器识会让人们去开创前所未有的疆域,并营造出让人更像人让社会更进步的环境,升华那些无法用AI取代的工作价值,丰富那些人性本质深深嵌入其中而无法被简化为算法、异化为机器的工作。教育也应当让同理心、情感联系和人文关怀成为新重心,这些是人类能做得好而算法、机器人、应用程序所做不到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高地。教育远不止于教学,从对于器识的滋养和觉悟启迪上看,更加如此。
九、“体育≠育体”
体育的教育价值,不只是强身健体或掌握一些个运动技能。体育是教育中的一个维度,跟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一样,很好地印证着教育成果的综合性与多元化。
什么是体育教育的能力提升呢?比如专注力,如何能够在运动中充分调动身体准备状态,如何排除来自外部的各种干扰,如何能够平静起伏忐忑的内心,做到心无旁骛?这种专注力并非体育运动所独有,却能在体育教育中得到极好的锤炼与养成。除此之外,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压力管理能力、抗挫折复原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博弈运筹能力,以及卓越领导力,这都是体育教育的能力培养维度的成果体现,是体育育人的精髓。
十、“集体≠班级”
班级是中国学生最为熟悉的集体样式,课堂和课外的很多活动都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展开。在班级集体中成长的学习者,不仅培养了在职场与在走向社会后的生活中所需的人际技能,也结成了人生中一起砥砺前行的珍贵伙伴关系。
然而,很多校友访谈发现:班级之外的其他多种多样的集体,成为其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成长土壤;正像社会学家揭示的“弱连接的强力量”所发现的那样,跨出班级、专业和院系所建立的人际和社群关系,相当程度地成就着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和幸福生活。在班级之外的多种多样的集体形式,吸引着学生主动建设、参与贡献,或许还包括些难以割舍的情愫。那些非正式的同侪群体,比如社团、课题组、兴趣小组,那些花费了不少主动建设和参与奉献的心血的集体生活及其形成的终身社群,往往发挥着更持久而深刻的教育影响。
学习领导力,最有效的不是课程,而是集体生活,其中相当有效的一种锻炼是积极地主动发起,不怕碰壁、不惧冷遇,以冒险精神和“厚脸皮”去尝试、去引领。教育需要集体,集体自身也正进行着价值自在的教育;那些对集体帮助贡献最大的参与者,往往也会在集体中得到最多的锻炼提升。
让我们试着用这十个不等式的左边减去右边,“教育-教学”“器识-知识”“成长-成绩”等等,一起重新审视得到的这些个差(difference)——这最是AI时代,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应该重视、重拾和重置的。
(摘编自教育思想网微信公众号9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