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经验

编辑日期:2021-01-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德国以数字教育发展全面推进工业4.0改革计划,作为信息技术教育最直接的载体,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一、德国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特征

    (一)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解决职业、生活问题的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经济、生态、技术、社会职业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各州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劳动能力为导向,使其有能力胜任未来劳动力市场对于职业的能力要求。德国各州学校劳动课程目标基本都是以能力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五种能力:专业知识能力、方法与过程能力、判断与决定力、社会交往能力、行动能力。

    (二)课程内容关注家政、技术、经济与职业领域

    总体来看,德国学校劳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家政、技术、经济、职业四个重要领域:(1)家政:家庭生活、日常消费、家庭饮食、采购与废弃物处理、烹饪与裁剪、家庭理财与税务等;(2)技术:家用电器技术、计算机常用软件、社交媒体的使用等;(3)经济:国民经济学基础、企业经济学基础,商品流通、商品贸易、生态环境与经济等;(4)职业:劳动的内涵与价值、职业责任、工作与产品生产过程、职业选择、企业实习、劳动保护等。

    (三)课程设置凸显综合性、模块性以及跨学科性

    作为一门融合技术、家政、经济与职业的综合性课程,德国学校劳动课程的设置以综合性、模块性、跨学科性为主要特征。例如,有的学校通过设计不同的主题,将劳动学、社会学、信息技术学、家政学等学科知识加以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行动力导向的课程实施策略

    学校劳动课程秉承职业教育任务导向性的课程实施模式,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具体步骤包括:设定计划(决策)、修改计划(修订)、材料准备(准备)以及项目实施(实施)四个主要阶段。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项目实施展开,学生综合运用多领域的知识、方法来确定项目计划,评估项目可行性,做好准备,在集体中互相交流合作,并按照实际情况修订调整,最后完成项目的实施。

    此外,多种形式的企业实习与校外考察也是劳动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之一。企业需根据劳动课程内容的具体要求,为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可供见习考察、实践操作的机会。除了企业实习,学校企业作为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也可成为日常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有条件的学校还专门开设有自办的校企、工作坊或者校内商店,使得课堂教学与生产经营可以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亲身参与、动手劳动的兴趣。

    (五)专业师资为课程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专业的教师队伍是推动德国劳动教育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其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据统计,德国目前约有35所高校开设有劳动师范专业或者相关的劳动教育学科。按照教师培养方案,选择劳动教育作为主修专业的学生,还需要选择一门其他学科(如数学、英语、生物、物理等)作为辅修。此外,师范生还需要掌握车间、实验室等各类工作场所安全知识、突发事件应急措施等知识,而且还必须完成6周教学见习和8周左右的企业实习。

    二、启示

    (一)重新定义劳动教育的学科价值与课程目标

    我国应将劳动课程作为综合性跨学科课程,树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目标,将培养劳动价值观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有效整合多学科知识,发挥劳动教育在育人与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双重功能,最终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积极拓展劳动课程实施的新形式

    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项目”,将课程实施的场所延伸于教室之外,深化实践性学习、问题导向性学习、开放式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形式。

    (三)推进专业的师资建设与教学设备的完善

    如何建立和完善劳动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系是当前劳动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同时,随着劳动教育得到越来越多部门的重视与关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企业也应当加强联系,积极互助合作,为新时期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更多专业的设备和实践场所。

    (四)营造学校、企业与社会联合发力的良好氛围

    有效加强学校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工厂等其他社会各界的联系,构建新时期“学校—企业—社会”一体化的劳动教育系统。

(摘编自全球教育展望微信公众号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