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构建创新性临床医学教育培养模式
深圳大学医学部于2010年启动“以系统整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制订建设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着眼于学生向现代临床医生综合素质形成和终身学习能力发展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系统整合体系。
一、以器官系统整合为基础的主干课程体系
医学部以器官系统重组基础医学核心课程体系,将传统以学科设置为主的课程整合为相应模块,实施模块式教学。以知识点整合教学内容,配合临床案例带动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社科知识的教学,实现基础医学与和临床医学、医学知识与人文自然科学、公共预防医学知识的融合。通过授课内容及实验课程的有机整合,创新性建立“虚实结合,以虚促实”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通过“理论+实践+PBL”3个教学环节的融合,以系统为纽带,将各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使整个医学教学体系既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创新融合课程体系
医学部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减少学生课堂学时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时间,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分阶段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临床导论、大数据下的智慧医疗、领导力培训等系列创新融合课程,形成相互交叉渗透的“基础—临床—人文—创新”四大模块融合课程体系。同时采用通过科研导师制培养、PBL、OSCE(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即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和床旁教学、聚徒课程、创新性短课等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实验实践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充分培养学生们的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医学部推行了“双导师制”,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均有机会参与基础导师、临床导师“双向选择”;作为学习及生活导师,让学生通过基础医学实验创新课程、“聚徒教学”等方式参与到导师的科研、临床工作中,自主开展研究。
三、“知识—能力—素质—价值”四位一体的浸润式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医学部从医学人文教育理论研究、人文课程设置、人文活动开展、人文环境建设4个方面,全面构建了融入医学教育全程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实现科学教育人文化与人文教育科学化的有机统一,建立了“知识—能力—素质—价值”四位一体的整合式医学人文教育教学体系。人文素养培育模块开设有精品通识人文课程、医学人际沟通技巧、医学伦理学等课程,还设置了叙事医学系列实践课程,定期举办“人文医学大讲堂”,打造有学部特色的多阶段沉浸式医学人文教育。
四、开设个性化荣誉课程
荣誉教育是为高水平优秀本科生设计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也是在大众化教育时代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形式。医学部自2018年起开设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荣誉课程,以引领课程质量提升。
五、强化临床实践技能和拓宽学生视野
学部通过临床课程内容前移、学生自主参加临床科研项目和社康中心义工服务等社会实践激发学生对临床工作的兴趣,并贯穿整个本科教育全程。学部在学生结束基础、临床学习实践后,根据个人潜力选择“深度学习”,为部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了高级选修课程,通过为期1—3个月的海内外临床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的基础与临床知识和技术能力培养的机会。
六、优化学业评价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建立了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程考试和分段式综合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和学生能力评价相结合,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基础和临床课程根据自身特点采用多形式、多阶段、多途径全面评价和考核学生。学部还先后引入两套临床医学专业题库,试行教考分离,以期更加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
(摘编自《医学教育管理》2021年第1期 作者:陈思 於秋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