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技学院:中德深度融合 构建“三化”培养新体系

编辑日期:2021-04-30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中德工程师学院是浙江科技学院与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西海岸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创办的、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浙江省首个本科层次非独立设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自成立以来,学院逐渐构建出“国际化、工程化、个性化”(简称“三化”)的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新体系。

    一、深化中德合作,人才培养国际化全面彰显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德工程师学院深化中德合作,双方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均为引进及共建课程,共建教学资源库和中德校企合作平台,组建中德联合教学团队(外教占比达38%),50%以上毕业生具有国外学习经历,在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环节加强国际化内涵建设,并在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环节积极开展国际化探索。

    学院借鉴德国合作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中德融合的教学管理体系,成立了双方参与的联合管理机构,建立专业(中心)双负责人制,并创新实行“学生代表制度”,自主开发双语教务管理系统,实现教学管理国际化。

    二、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程化成效显著

     学院自创办以来始终高度重视“问题导向”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全面实施“工程问题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强化产教融合机制建设。

    学院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大量引入企业项目、科研项目、虚拟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基 础教学阶段加大自主设计性实验比重,专业教学阶段引入项目化实验,强化实验教学内容的应用型导向。学院还围绕工程问题开展“项目化”专业实习和“实战化”毕业设计,专业实习全部“项目化”,毕业设计“项目化”近90%。

    三、深化多元培养,人才培养个性化特色鲜明

    中德工程师学院重视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精准施策,“因材施教、因需施教”“个性化”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学院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学业规划方面都积极满足“个性化”需求。模块化课程设置提高了教学及考核内容的透明度和学习的灵活度,使中外双校园学习和学分互认成为可能。小班化教学、分层级教学、每学期同步开设所有德语课程模块等措施满足了学生学习德语的不同需求。在学业规划方面,学院开设了考研与留学衔接课程、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集训课程、技术类选修课程、开放式实验课程等,提供个性化课程计划和针对性的课业辅导,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主规划学习生涯,自主选择毕业时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弹性学制。学院也提供多元化的国内外升学及就业渠道和自主创业机会。

    学院办学成效得到国家教育部门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已被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评估委员会称为“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和浙江科技学院之间的合作典范”。

(摘编自教育之弦微信公众号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