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时代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编辑日期:2021-07-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2019年起,北京大学全面启动新时代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制定并启动“临床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目前,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全面开展“医学基础综合+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的教学。

   一、改革定位

   学校将培养“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中国人民、具备国际视野、充满人文情怀、爱党爱国的优秀临床科学家”作为“培养计划”的目标定位。

   二、课程模式

   经过前期论证,学校创建了以“医学基础综合+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为主的课程模式。此外,教学模式也由学科和教师为主的知识呈现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构建过程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三、课程组织

   学校全面梳理并整合临床医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基础医学阶段“医学基础综合”课程主要介绍基础医学总论内容,为学生学习器官系统课程奠定基础,具体包含解剖、组胚、病理、生理等13门课,分为“人体形态机能学课程”“分子、细胞与遗传课程”与“感染与免疫课程”三大课程群。临床医学阶段围绕诊断学基础、骨骼肌肉、循环、风湿免疫等13个模块组织教学内容,由原有的28门课程压缩优化为15门课程。

   四、师资建设

   学校的医学部统筹医院优质骨干师资组建教学团队,负责3个医学基础课程和13个临床器官系统课程。教学组织形式采取课程负责人(PI)制,由课程PI负责教师团队及教务管理,并组织编写教材、开发课程、维持教学运转、开展教学研究等。

   此外,根据教学需求,北大开放全校资源,实现基础、临床、公卫等不同单位人员双聘,且对教学职称晋升系列条件进行改革,鼓励适合教学、热爱教学的教师积极投身教学。

   五、夯实基础,更新理念

   学校以“医学基础综合+器官系统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医学人文等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的界限,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按照人体器官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

   在临床医院实践阶段,除传统内、外、妇、儿等科室轮转实习外,学生可选取核心知识建设网上自学资源,加强学生纵向全过程病程管理,培养学生“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大健康理念。

   此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可自主选择临床实践、科研项目或外出交流,同时提供“医+理、医+工、医+信”等交叉前沿课程,拓展学生视野及能力培养,满足个性化学习要求。

   六、优化教学方法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精简大课讲授,实施以讨论式教学(PBL、CBL)、启发式教学和床旁教学与医学知识讲授和能力培养互为支撑的教学方法。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录播课程、直播课程等方式,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七、科教融合

   学校倡导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充分发挥各校内学院和临床医院的科研优势,进一步促进科教融合。

   “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向学生开放科研实验室,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开展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合作,采用理论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补充临床研究相关知识,提供科研机会和平台,系统、规范、全程的科研能力培养,螺旋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北京大学的“医学基础综合+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学改革虽仍在初期阶段,但彰显国内高校已经开始探索从“知识呈现”到“知识构建”,从“相对分隔”到“充分融合”的转变,整合课程也将成为未来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

(摘编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微信公众号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