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教育信息化下的“智慧课堂”
为满足“新医科”背景下现代化影像技师的培养要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积极探索并改革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系列课程。
一、平台搭建
(一)“影像学技师服务平台”构建
学校利用社交软件,自主设计和研发“影像学技师服务平台”,涵盖“个人中心、教育教学、前沿科学”三个板块。个人中心板块主要面向大四实习生,包括实习生日常班次、考勤、教学活动、出入科考核和评教等。教育教学板块包括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教学主要围绕课堂教学,提供课程资源、专业课思政资源、师生互评等;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践招募、时事热点、优秀师生展示榜等正能量内容。前沿科学板块包括会议通知、前沿技术、研究热点等内容,集实习生日常教育、思政教育和前沿教育一体化,全方位提高实践环节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远程实景教学平台
学校借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以“双创平台”作为课程的中心点,将临床数据接入“双创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临床检查的操作间内外及设备间场景与课程连接,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可切换到临床检查场景进行真实情境教学,学生可以看到患者检查的过程,以及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进行的参数调节和数据的重建。
(三)医学影像技术虚拟仿真软件研发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与技术仿真实验平台的仿真技术采用的是数值仿真模式,人体数字(包含人体的各种物理信息,例如质子密度、弛豫时间、血流流速等)作为扫描样本,根据成像理论采用虚拟扫描技术扫描样本数据,真实再现图像采集过程,实现全参数可调、全过程可视,可以采集任意断面、任意角度的图像数据,从而把枯燥乏味的原理公式转换为生动可视的图像数据,实现清晰、精确、科学定量的教学。
二、教学实践
(一)以问题为导向,激活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已有助教的基础上,划分小组,配备课程小组导师。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深化PBL教学,授课老师进行理论授课,引导学生根据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和现场答疑、思辨。小组导师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点再挖掘,根据小组表现进行评分,构建共同探索知识的良好氛围。
(二)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创新课堂模式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借助互联网和5G技术,结合“双创平台”,将实践的内容引入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医院影像检查现场的无缝切换,用临床检查场景和真实数据佐证基础理论,把课程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有机结合,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三)虚拟仿真“可视化”教学助推课堂改革
将“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融入日常影像技术的讲授课程中,在学生听取成像技巧后,利用虚拟软件进行实践操作,采用基于物理仿真模拟技术来实现影像检查流程中的预甄别、图像质量、辐射防护、设备结构、受检者人文关怀等。这些仿真主要包括检查场景再现、流程模拟和结构演示等。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虚拟实验中,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反复演示和实践,达到熟练技能的目的。
(四)课后管理平台“智慧化”考核教学效果
建立全流程课程管理考核评价机制,采用“全过程—非标准”考试改革,课程成绩不再是期末一考制,而是由平时成绩(30%)、考勤(10%)、实验报告(20%)、期末成绩(40%)四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根据课堂表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随堂测试考核,实验成绩由学生的实验报告组成,多维度考核学习效果。
(摘编自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微信公众号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