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面向未来的“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编辑日期:2021-11-30 作者: 阅读:1
【字体:

    相较于MIT以往关注产教融合、回归实践范式等特点,新一轮“重塑自身以塑造未来”的人工智能改革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工程”人才。

    一、“交叉共享+全员参与的育人新理念

    交叉共享是指MIT提倡学科交叉和共享研究。MIT此次改革中打造的苏世民计算学院是该理念在实践中的典型表征。苏世民计算学院与MIT其他学院的教师通过联合任命和开发共享计算资源的方式将不同学科组织和单元联系起来,实现学科交叉和共享研究的目的。

    在交叉共享的基础上,MIT为实现全员参与,成立专门的“计算的社会意义和责任工作组”,吸纳人文、社会科学等学院参与其中,实现全员参与面向未来的新工程人才培养。除了推进校内各学院共同参与人才培养,MIT还倡导大学、企业和政府协同育人,集聚多元主体的优势资源,逐步建立起以高校为主导的高校—政府—行业企业“三螺旋”育人共同体,实现了科学研究、学科教学、应用转化和工程人才培养共赢。其协同育人路径主要包括短期导向的项目协同和长期导向的产业服务,其中短期导向的项目协同是指MIT通过接受政府、企业行业的资助,并与其签订合作协议来建立更加紧密的互动关系;长期导向的产业服务是指MIT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校级层面的产业联络计划(ILP)、技术许可办公室(TLO)、企业论坛、技术创新中心等组织来整合政府、企业行业的优质资源,面向社会培养卓越领导型工程人才和输送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研究成果,从而促进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以项目为中心的课程结构设计

    2018年以来,MIT实施的“以项目为中心”的课程结构设计是以项目作为课程开展的依据和核心,真正实现了“纵向贯通、横向交叉、问题导向”。其中,纵向贯通强调将项目学习由浅入深地贯穿于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全阶段,横向交叉强调跨学科交叉融合以促进校企合作和科教协调,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基于现实世界的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课程结构上,优化科学核心课程、发展人文课程和跨学科相关课程,尤其关注实践教学。例如,机械工程系为大一学生设置导论课程,为高年级学生设置实践课程,学生只有具备必要的工程实践经历并按时完成工程实践工作坊(Workshop)才能毕业。

    课程设计上,以项目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紧密联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2008年启动的Gordon工程领导力计划为例,该计划是在各专业教学计划之外设计一套完整的工程实践活动,以领导力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工程实践为背景,通过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教育、合作研究,增强工程专业本科生对工程创新、工程发明、工程实施的理解,为工程类专业优秀本科生提供真实的工程项目环境和工程组织的机会,使其成为能够领导工程领域改革、担当工程建设的领袖人才。学生除学习关于工程领导力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进入“工程领导力实验室”,参加工程实践项目(包括跨学科的项目和国际化项目),接受工业界导师的指导,完成额外的企业实习任务。

    三、面向产业/行业的多模态实践平台

    为满足新需求与应对新挑战,MIT以项目为导向,打造多元形态的工程人才培养载体,形成全产业链协同的实践平台。

    组织形态上,以实验室、实践基地为主体的培养实体和突破时空限制的虚拟平台紧密结合,互为补充。媒体实验室是典型的实体性产学实验平台,得到80多个企业的资金支持,下设30多个新兴跨学科领域研究小组,每年的研究计划超过400个。媒体实验室从事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研究工作,以项目为导向快速对接市场与企业,及时将成果落地转化成产品。

    地域分布上,实践平台从校内向校外域外乃至全球拓展。MIT化工系建立了面向产业实践的“应用化学研究实验室”及实习基地。随着工程实践范式的提出,基地数量快速增长,分布地域拓展到欧洲、亚洲、南美洲、澳大利亚,范围拓展到制药、食品、能源、化学品和材料等多个工业部门。

    培养方式上,实践平台坚持“项目导向”,实施高度情景化、体验式、沉浸式培养。在MIT的实习基地中,通常是由2-3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项目研究。为了密切MIT师生与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公司和其他合作伙伴的联系,MIT创造性地实施了国际科技计划,提供学生超过25个国家/地区的实习机会。此外,MIT还在多个国家建立全球教学实验室和创业实验室,向当地高中生宣传MIT工程教育模式和向当地年轻企业家传授创新创业技术。

    四、“双师模式的产教融合师资结构

    MIT通过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实施终身教职“双轨制”,畅通工业界优秀人才引进渠道,专门设立了实践教授和兼职教授,以吸引行业内优秀人才参与工程人才培养。

    引入工业界人员进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与企业互动育人。MIT积极邀请工程部门的管理人员参与到学校项目、课程教学和教育评价活动中。如MIT创业中心邀请了许多在创业理论与实践上具有丰富经验的教授、企业家、风险投资专家参与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鼓励工业界专家带领学生开展应用研究,进行“真枪实弹”研习。MIT充分利用自身工程与管理结合的独特优势,邀请工业部门的工程专家带领学生进行短期的边缘性的专题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技术发展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机遇、产品开发风险如何与公司能力相结合、客户偏好如何转变为技术规范等。

(摘编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  作者:沈黎勇 齐书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