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劳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结构

编辑日期:2021-12-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与实施离不开专业的教师队伍以及完善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作为全德最早开设劳动教育专业的高校之一,其课程体系完善,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德国劳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概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慕尼黑工业大学开始为普通中等学校、职业实科中学、主体中学以及特殊学校培养劳动专业师资,并开设劳动教育专业。

慕尼黑工业大学遵循通用的本科硕士两级培养模式劳动教育专业本科阶段学制为7学期,硕士阶段学制为4学期据该校2020年最新课程大纲规定,该专业目前开设两个具体方向职业与经济(劳动教育)教学方向”和职业与经济(劳动教育)教学论方向”。

教学方向课程结构如下:专业核心必修课(63学分)、选修课(3学分)、实践实习课程(6学分)。教学论方向课程包括专业核心必修课(17学分)、选修课(2学分)、实践实习课程(2学分)。该课程结构主要划分为三大类:(1)专业核心必修课包括劳动科学、职业、经济、技术和劳动教育学科教学论,设置基础模块课程,如职业科学、劳动科学模块等五个领域的内容。2选修课根据两个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特点,课程体系设置略有差异。职业与经济(劳动教育)教学论方向侧重于帮助学生了解劳动、职业、经济等领域课程的基本知识、常见方法职业与经济(劳动教育)教学方向则需要根据兴趣选择不同学科领域内的深度模块与拓展性模块,如学校教学实践中的劳动等。 (3)实践实习课两个专业方向学生不仅需要完成学校教学实践、企业实习、企业职业培训等实践类课程,还要参与小班研讨会、学科教学论/方法论研讨会等活动。

      二、德国劳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

随着德国工业4.0”国家振兴战略的确立,劳动者自身数字信息技术能力作为职业必备技能被融入普通教育课程中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也开始凸显对职业行动力的重视,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一)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劳动专业概貌的师资

所谓劳动专业概貌,一方面要求教师掌握劳动、经济、技术、职业发展、家政等领域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掌握劳动相关领域的学科教学论知识与能力。

慕尼黑工业大学劳动教育专业将以下八个方面的核心能力设置为课程目标:(1)劳动教师应当有能力按照学生水平,对包括劳动、职业、经济与技术等领域的内容进行选择与整理;(2)按照学生需求实施行动导向型教学;(3)有能力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4)可以传授劳动科学、职业科学、经济科学和信息技术学基础知识,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或者提问技巧实现知识的深度教学;(5)理解当下劳动教育专业性与社会性的要求,并关学校整体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具体要求;(6)理解联邦州中等教育大纲整体的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设置中学劳动教育学科的教育目标;(7)理解各专业相关的学科理论与基本概论,选择与之相符的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备课;(8)可以利用专业媒体、信息化资料或者校外资源有效服务于劳动课程的教学。

(二)课程内容融合劳动—职业—技术—经济与学科教学论

尼黑工业大学劳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两大类:劳动专业课程与劳动学科教学论课程。

劳动专业课程主要涉及劳动、职业、技术、经济四大模块课程。其中,劳动科学模块要求学生学习劳动科学的基本理论。职业模块涉及职业学科导论、企业职业培训、职业深度模块、职业选择与咨询技术模块则以传授各类技术为目的,开设技术导论、技术深度模块(教学中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视角)、技术—经济—社会模块(涉及木工、机械制造、家庭烹饪方法、电器工作原理等基础知识)。经济模块则以学习企业经济学(涉及商品流通、日常营养、家庭理财等)与国民经济学知识为主,使得学生可以掌握经济学的基本规律,掌握分析常见经济现象的综合能力。

劳动教育学科教学论课程模块则主要涉及劳动教育学科教学论、劳动教育教学论深度研讨会(学校教学实践研讨会、企业实习实践研讨会、教师资格考试研讨会)、经济—社会实践活动课等。

(三)形式多样的课程实施模式凸显行动能力导向

德国劳动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方式丰富多样,旨在全面训练劳动教师实施教学的行为能力。常见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传统讲授式授课、传统小班研讨会、练习课、学校教学实践、伴随式学科教学论研讨会、伴随式学校教学实践研讨会、校园企业/工作坊中的项目式教学和企业实习。一般来说,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主要采用传统教师讲授、正反方话题式辩论、头脑风暴、专家访谈、案例研究、未来车间操作、校企实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质量评估与资格认证一体化的评价体系

国家教师资格认证考试(Staatexamen)制度与高校课程研修、学校见习一起构成了德国教师资格认证机制。资格认证考试制度对课程体系和教师教学都有着细致的标准与规定

依据教师国家资格认证考试要求:劳动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以及预期学习结果应以能力标准的形式加以规定,不仅要符合当前各州中小劳动教育课程大纲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还需要符合当下各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课程内容应严格遵循劳动学和教育科学的学科逻辑,并符合此前所制定的课程总体目标与具体的能力目标;课程实施应严格遵循实践目标导向,旨在帮助师范生形成专业知识能力、行动力、社会交际能力与个人职业价值观。

启示

一是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为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培养专业师资。除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引导外,高等院校自身可以积极与校外企业、工厂等组织机构实施劳动教师的联合培养,聘请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劳动就业保障部门工作人员担任劳动实践指导导师,合理配置专业资源,开拓师资培养的新思路。

二是拓展课程实施的模式,指向教师专业行动力的培养。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学科特点,利用已有的教育实习基地、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中心等机构,建立健全开放的共享机制,全面推进教师教学实践、劳动技能实训、企业职业培训的有效开展。

三是实现课程学习与教师专业资格认证的一体化。我国劳动教师教育课程可以选择性地引入已有的专业认证标准,对信息技术、经济学、社会劳动、职业规划等课程模块的实施进行评价,打通教师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的隐形壁垒。

(摘编自《外国教育研究20217期  作者:任平 雷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