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与建设路径

编辑日期:2022-04-30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应用型高校的产生与发展

    有人把18世纪后期法国出现的大学校(Grande école)看作应用型高校的肇始,果如是,应用型高校发展已有230多年的历史。在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之后,应用型高校成为世界各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

    (一)欧美国家应用型高校的发展

    在欧美国家,应用型高校的产生主要有两大诱因:一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大生产,工厂企业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工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装备的操作技术;二是农业生产机械的大规模应用,农业产业从业者也需要掌握农业机械技术和农业科学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用型高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应用型高校的第一次大规模发展出现在19世纪中后期。1862年,美国国会颁布《莫雷尔法案》,拨给各州联邦土地用于举办、资助开办有关农业和机械技术方面的教育。到19世纪末,赠地学院发展到69所。与美国此前所创办的高校相比,赠地学院是从办学理念到办学模式表现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黄金时期是20世纪后半期。二战结束后,经济和民生恢复发展需要各类建设人才,军事技术的民用化孵化了众多新兴产业,大批理工类、科技类高校和职业类新型高校广泛建立。应用型高校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不同层次、水平、类型的应用型高校得到充分发展。

    (二)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发展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兴起于清朝末年,在京师大学堂等综合型大学创立和发展的同时,应用型高校也开始建立,以满足新兴产业和行业发展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要,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但总体上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应用型高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数量少,作用有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院系调整中,新建了大批直接服务于各行各业的专门学院,且全国高校普遍学习苏联经验建立了专业教育模式,构成了我国“专门学院+专业教育”模式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秩序逐步得到恢复,高校专业教育模式得以延续,但高校办学的主要任务除了人才培养,还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21世纪初期开始,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探索打造应用型办学特色,提出了应用型本科的概念。各地将应用型高校建设纳入政府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为应用型高校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外部动力。

    (三)应用型高校的特点

    1.办学目的的实用性。一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二是满足社会实际生产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实用目的的发扬光大决定了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功能,令人才培养的德化教育打上职业和应用的烙印。

    2.办学面向的实际性。应用型高校直接面向社会现实需求办学,为各行各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提供能解决装备和技术工艺问题的科研服务。

    3.办学过程的实践性。应用型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实践导向的办学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上,重视开设专业实践课程,重视建立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采取各种途径直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工艺升级改造,创建产业园或科技园,发展政产学研合作办学关系。

    二、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

    (一)应用型高校办学的目的观

    1.服务人的职业发展需要。应用型高校直接针对现代职业开展专业或职业教育,为现代社会各类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生产专业化、提高生产水平的目的。在高新科技革命影响下,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层次和类别越来越多样化,应用型高校的层次和类别也不断多样化,既有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专业教育,又有学制较短的专科和高职教育。

    2.服务现实社会生产需要。高校与社会生产之间关系的建立和加深孵化了应用型高校。应用型高校非但不菲薄现实社会生产需要,而且将其奉为办学的准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以现实社会生产需要为转移,拉近了高等教育与现实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使高等教育更亲近普通民众。

    (二)应用型高校办学的内容观

    1.群性的内容。应用型高校具有“家族相似性”特征,即群性,体现在办学基本要素的构成及办学要求上。应用型高校要实现上述办学的两大目的,办学体系一般包括应用性学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导向的功能平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五个方面,以承载应用型高校的功能。

    2.个性的内容。高校的个性是其专属性,是其在群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别于其他同类高校的特性。这种专属性是高校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所形成的办学风格和精神气质,以及它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应用型高校办学的个性内容主要表现在地方性(地方现实的社会生产需要框定学校社会功能的内涵,决定开办哪些学科专业、培养什么层次的人才,开展哪些科研,以及提供什么样的社会服务)、拓展性(应用型高校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中升华自身的办学内涵和品质)、辐射性(应用型高校的社会功能不应局限于本地,可以辐射到周边甚至更远的地方)三个方面。

    (三)应用型高校办学的方法观

    应用型高校办学不只是学校自己的事,还与社会产业行业和政府政策等有密切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用型高校办学的方法观主要有自主观和协同观。

    1.自主观。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的观要求学校办学具有自主性,学校应当利用法律所赋予的主体地位,建立自主办学运行机制,并根据自身发展愿景,规划发展方略,推进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与建设。

    2.协同观。应用型高校办学离不开社会各方的深度参与。应用型高校应当牢固地树立协同办学观,根据自身学科和专业办学需要,以产教融合为导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措施,不断深化与有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办学关系,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牢牢地绑定在合作协同办学机制上。

    综上,应用型高校是以实用价值为取向,以服务学生职业发展和社会现实需要为主要办学目的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以技术应用为核心、实用功能为主导的办学层次与类型的统一体。

    三、应用型高校的建设路径

    (一)解决办学理念问题

    应用型高校办学理念是对其价值和使命的精准阐发,是对其未来发展定位和愿景的高度凝练。应当将群性的目的观、内容观和方法观与学校具体时空背景和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生成个性化的办学思想。这样的理念才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并为其所遵循和践行,成为学校发展强有力的指导思想。

    (二)解决办学模式问题

    对于新建高校和转型发展高校,应当在理论模式设计上下功夫,以实现实用目的为导向,根据自身办学的时空背景和发展愿景要求,合理建构各种办学要素和相关工作之间的有机联系。对于在应用型高校建设上已经取得一定经验的学校而言,应在实际模式的反思与重构上下功夫,在总结和归纳实际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愿景,全面评估实际办学模式与实用目的之间的吻合度,深入剖析办学模式的利弊得失,重构理论模式,明确建设工作的新方向、新要求和新策略,促进建设工作回归适切的轨道,加快建设进程,早日建成应用型高校。

    (三)解决运行机制问题

    应用型高校运行机制的特殊要求是由其实用功能所决定的。就其内部运行机制而言,应当重视建立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尤其是二级院系应当拥有充分的自主办学权利和足够的开放性,能根据社会需要变化及时调整办学工作。就其外部运行机制而言,应当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功能范畴,打通学校、社会、政府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网络化的外部运行机制,保证外部环境有利于学校办学与发展。

    (四)解决办学环境问题

    建设应用型高校必须使办学落地,深深地扎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构筑有利于实用功能发挥的生态系统。建设友好型办学环境,高校应当积极主动作为,根据自身运行和功能要求,建构深度嵌入、实质互动、可持续发展的校环一体化办学体系。在自然环境方面,不仅应当建设人文与地理和谐共生、绿色优美的校园环境,更重要的是,应当结合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资源开发利用要求,发展相应的学科专业,使学校功能发挥自然地嵌入环境中去,达到扎根自身环境办学的效果;在社会环境方面,将学科专业办学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建立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的合作办学机制。与此同时,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结合起来,既要吸收社会文化的精华,使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当地社会文化特色,又要发挥学校文化的辐射引领作用,为社会文化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服务,成为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策源地。

(摘编自《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4期  作者:别敦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