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审核评估的三大理念(下篇)
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质量保障三大理念促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是新一轮审核评估的重要特点。本期将重点对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理念进行阐述。
一、坚持产出导向理念,促质量要素配置改革
产出导向指教学设计需要根据“五个度”展开,即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支撑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和学生和用户的满意度。“五个度”取决于过程性要素和资源性要素等质量要素的配置。
(一)改革过程性要素配置,以卓越教育教学过程产出卓越质量
1.响应时代要求,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重点审核学校“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以及一流专业‘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等举措及实施成效,围绕‘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开展教研教改项目建设的举措及实施成效”:促进学校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大力发展“四新”,培养卓越人才。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通过提升教师能力、改革教学方法、科学评价学生学习、严格制度管理、强化激励机制。大力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围绕“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开展教研教改项目建设。
重点审核学校“优秀教材建设举措及成效”:促进学校制定教材建设规划,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编写和选用优秀教材。
2.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重点审核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情况”:促进学校整合各方资源,建立有效运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加大各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力度,搭建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平台。
重点审核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于专业教育的举措与成效”:促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让“学生尽早参与和融入科研,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改革,强化创新创业导师培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二)改革资源性要素配置,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支撑卓越教育教学过程
1.建设师德高尚、教学能力强、肯投入的师资队伍,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重点审核学校“保障把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严格考核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等方面的情况”:促进学校建立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注重高位引领与底线要求结合,不断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重点审核“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能力/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促进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能够很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教师要将科研融入教学,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在科研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应具有产学研用能力,能够结合生产实际,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重点审核学校“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的措施”:促进学校因校制宜,加强对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培训,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
重点审核“教师投入教学、教授全员为本科生授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情况及实施效果”:促进学校把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必须自觉履行教师育人的基本职责,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建立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制度,特别是引导教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并认真落实。
重点审核“教师特别是教授副教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及成效”:促进学校建立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教师教学奖励制度,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参加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2.建设丰富多彩的现代化高水平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水平
重点审核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及其共享情况/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真实项目案例库建设及共享情况”:促进学校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建成一批优秀课程资源,形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内容丰富的高水平辅助教学资源。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着力“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和开放共享,鼓励教师多模式应用,鼓励学生多形式学习,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形成支持学习者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化学习新环境”;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行业实际,建立健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加强课程资源库、真实项目案例库建设力度,推动把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
重点审核学校“面向国家、行业领域需求的高水平教材建设举措与成效/面向行业企业实际、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教材建设情况”:促进学校加强教材研究和高水平教材建设。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学校要鼓励支持专业领域造诣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教材,面向国家、行业领域需求,编写高水平教材,创新教材呈现方式和话语体系;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要组织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实际,结合产业发展需要编写教材,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重点审核学校“适应‘互联网+’课程教学需要的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和条件建设及使用效果”:促进学校积极打造智慧学习环境,借助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智能技术,建设适应“互联网+”课程教学需要的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建设。
重点审核学校“学科资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情况/产业技术发展成果、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情况”:促进学校积极开拓和有效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要着力促进学科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转化为实验项目;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着力将产业技术发展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实验项目。
二、坚持持续改进理念,促质量保障方式改革
持续改进机制是质量保障“评价—反馈—改进”得以闭环运行的前提。因此,高校要大力推进质量保障方式改革,形成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
(一)树立先进的质量保障理念,为质量保障工作提供有效指导
重点审核学校的“质量保障理念及其先进性”:促进学校建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的质量保障理念。
重点审核学校“质量保障理念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与运行以及质量文化形成中的作用”:促进学校以先进的质量保障理念为指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激发学校追求卓越,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
(二)完善质量标准,发挥标准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审核学校“依据国家相关标准,符合国家、社会及学生等利益相关者需求的一流质量标准建设情况”:促进学校用标准加强引导、加强监管、加强问责。依据国家标准建立学校质量标准,学校质量标准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有关行业标准;质量标准满足社会及学生等利益相关者需求。
重点审核学校“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落实情况”:促进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的质量标准,把质量标准作为质量监控、质量评价的依据,确保严格执行。
(三)健全质量保障机制,增强质量保障效果
重点审核学校“质量监控部门及其职责,质量监控队伍的数量、结构和人员素质情况”:促进学校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设置能独立行使监控职责的质量监控部门,建立一支高水平、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质量监控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
重点审核学校“自我评价机制、评价结果反馈机制、质量改进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情况”:促进学校建立内部质量自我评价制度,健全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针对评价反映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反馈,制定纠正与改进方案和措施。
(四)营造浓郁的质量文化,提升质量保障水平
重点审核学校“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建设情况”:促进学校将思想、制度、行为、物态等不同层次质量文化统一起来,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校园育人文化。
重点审核学校“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的情况”:促进学校把人才培养质量看作学校生命线,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
高校要正确把握指标体系内涵,大力推进以质量主体功能、质量要素配置和质量保障方式改革为重点的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从而推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
(摘编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 作者:李志义 朱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