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转移的应用型大学发展路径

编辑日期:2022-08-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目前,应用型大学如何发展仍属于“无解”或“误解”的问题,本文从知识转移的视角研究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本质特征,分析不同类型高校如何因地制宜选择有效的知识转移方式而发挥自身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一、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本质内涵与特征

    大学的应用性是以大学外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转移和应用高深知识去应对和解决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而使大学内生形成的一种属性特征,应用型不是院校被赋予的一种外在的身份标签。大学以往主要承担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职能,随着知识应用价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凸显,外部相关利益主体不仅需要大学生产可靠性的知识,更希望大学将具有应用价值的知识直接转移至外部主体。当具体院校的知识转移活动和知识应用成效所汇聚形成的应用性达到一定程度和规模并演化成为院校标识时,这样的院校才可称之为名副其实的应用型大学,因此以知识转移为主要特征是应用型大学的本质内涵。

    根据院校选择知识转移途径的不同及转移成效的集聚程度,我国应用型大学发展可分为三种路径,即以分拆创业为主的创业型路径、以技术转化或知识产权商业化为特征的创新型路径、以大学知识向社会转移和应用为主的参与型路径。

    二、大学应用性发展路径的理论基础——知识转移

    (一)知识转移概念

    在注重知识应用的发展阶段,知识转移是仅次于大学教学和研究的第三个任务,是大学“向另一方转让技术诀窍、专门知识、专业技能等,从而为政府、私营部门、公共部门和社区组织及个人带来创新的和有利可图的或经济上的改善”。大学的知识转移被政府和资助者公认为是投资学术研究很重要的回报,以知识转移为纽带的“政府—大学—产业”三螺旋体系成为国家和区域持续发展的创新型模式。

    (二)知识转移载体与渠道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外部主体利益相关者选择接收大学知识的方式也不同,即大学知识转移的渠道和路径不同,如在规模经济发展阶段,企业主要通过大学提供的毕业生人力资源、出版的公共知识产品或专家咨询等方式来接收吸纳院校的知识;在分散经济发展阶段,体现为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竞争,企业与大学在动态应用情境中的知识生产共同体,主要通过人员流动、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动知识在大学与企业和社会之间的流动转移。邦格尔斯等人提出知识载体与知识转移渠道,如表1所示。

表1:知识载体与知识转移渠道

序号

知识载体

知识转移渠道

1

出版物

科学出版物;联合出版物;出版物咨询

2

参加会议专业网络和董事会

参加会议;参加展会;专业组织交流;参加知识机构理事会;

参与政府组织

3

人员流动

毕业生;从公共知识机构向企业流动;从企业向公共知识机构流动;接收培训者;双重任命;人员临时交流

4

其他非正式的接触/网络

朋友圈;校友会;其他理事会

5

研发合作

联合研发项目;研究报告;对博士研究生或受训者的管理;

资助博士研究;赞助研究

6

设施共享

共享实验室;共同使用设备;共同地点、共同建筑(科学园)

7

教育合作

教育或培训合同;雇员再培训;在职学生;影响大学计划中的课程;提供奖学金;教育赞助

8

合同研究与咨询

合同研究;合同咨询

9

知识产权

专利文本;共同专利;大学专利许可证;

版权和其他形式的知识产权

10

分拆与创业

分拆;初创;大学孵化器;激发创业精神

 

    三、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多元路径

    (一)区域产业发展与大学角色

    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产业经济类型发展的阶段性和多样性等,大学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与功能定位是院校选择知识转移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而形成了大学应用性发展的多元化路径。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一般不外乎四种类别,即创造新产业、移植产业、产业技术多元化、现有产业升级。大学的知识转移活动与产业发展类型具有高度相关性。20世纪初美国波士顿地区产业发展落后经济长期衰退,麻省理工学院通过创建公司的形式成功将大学具有商业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商业化,此种方式也被斯坦福大学效仿,促成了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一大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大学应运而生。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没有固定统一不变的模式和路径,需要院校审时度势选择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且提升大学影响力的最佳路径。

    (二)西方大学应用性提升的实践路径

    迈克拉·特里普等学者根据西方大学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程度,提出大学履职“第三使命”四个维度的实践路径,分别为创业型大学路径、区域创新系统路径、知识生产模式2路径以及参与型路径。

    一是创业型大学路径侧重采用分拆企业、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等知识转移方式来驱动区域创新生态发展,知识资本化和技术产业化成为大学第三使命的内核,使知识生产者与知识用户互动交叉、紧密合作,大学自身成为拥有知识产权的经济主体。

    二是区域创新系统路径强调高等教育机构与商业系统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创业型大学路径相比,区域创新系统路径不仅关注商业化活动,而且会考虑更广泛的知识转移机制,包括合同研究、咨询和正式的研发合作等,关键是知识溢出(通过向当地劳动力市场提供毕业生)以及与行业间的非正式合作。

    三是知识生产模式2路径强调在应用背景下跨学科的知识产出与生成,需要大学与各种社会组织和机构进行合作研究、协同互动,产生与其环境高度相关的知识。

    四是在参与型路径中,大学将其活动重点放在当地工业和社会上,并积极塑造地区认同感。大学通过提供继续教育、区域性课程、招收当地学生就读和留住毕业生等方式,将区域需要正式纳入大学优先发展事项,向不同的地方行动者提供政策咨询;通过商业援助和研究支持等形式,直接参与当地企业等。

    (三)我国大学应用性发展的多元路径

    借鉴西方大学“第三使命”的四类实践路径,提出我国大学应用型发展的三类本土路径,即创业型、创新型和参与型。

    1.创业型发展路径

    如何通过创业型的实践路径来提升大学的应用性,伯顿·克拉克提出了五个关键要素:一个强有力的决策和转向的领导核心;拓展与社会的联系,提供广泛多样的服务;经费来源多样化;组织与管理创新;敢于创新和承担风险的组织文化和创业氛围。

    我国大学进行了创业型发展的实践探索,更多集中于一些研究型大学,如清华大学1995年提出“开放式”办学理念,主要体现为面向社会,注重知识创新,孵化知识型产业,以学校优势和学科为基础发展校办企业,形成清华同方、清华紫光等上市公司。

    2.创新型发展路径

    在创新驱动发展和知识资本化的背景下,大学的创新能力日益被视为衡量院校办学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在新的发展形势和环境下,产学合作研究成为大学向企业知识转移的重要渠道,产学合作可以通过研究创新的持续投入、技术转移的中介组织来转移技术成果和发明专利。大学和企业之间建立人员合作交流互换机制,将研究成果转转化为生产力,这种机制为技术创新、知识转化与人员交流提供了制度保障。

    3.参与型发展路径

    参与型路径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是应用型大学建设比较广泛适用且有效的一种路径。选择参与型路径创建应用型大学的院校一般都需要具有较好的教学基础,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模式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得比较好,而对创新和创业方面的要求没有其他两个路径那么突出。

    四、应用型大学发展的两点建议

    (一)应用型大学要以院校应用性内涵建设为基本原则

大学应用性建设和发展不是对现有院校简单的分层分类,更不能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直接等同于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的发展重在加强以应用性为核心的内涵和特征建设,强化大学的知识转移与应用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不同类型的大学可侧重选择不同的应用性发展路径

    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应基于区域产业发展类型和现实需求,结合院校自身的使命职责及发展战略有所侧重地开展知识转移活动,如“双一流”建设高校可充分发挥学术研究实力,优先侧重选择创业型发展路径,通过创业分拆、技术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商业化等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突出作用;而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则可以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及需求,侧重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合同研究、咨询、教育合作等参与式的发展路径来提升院校的应用性。

 (摘编自《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年第7期  作者: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