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建设:意义、原则与路径

编辑日期:2023-03-03 作者: 阅读:1
【字体:

    “金课”即一流本科课程,是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进一步明确“金课”建设的重要意义,厘清“金课”建设基本原则,探索“金课”建设的实践路径,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本科教育必要回应的重要命题。

    一金课建设意义:行动指南、针对性决策、时代契机

    (一)“金课”建设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行动指南

     当今全球正处于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阶段,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发掘与提升创造力,创造与创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当前,中国正加快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体目标开始聚焦创新型人才培养。

    《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大学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操作指引。其中“基本原则”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期望通过“金课”建设和教学实践的落实,实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这些内容总体上都指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即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金课”建设是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针对性决策

    “金课”建设的实质是要提高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促进大学质量文化建设。“金课”建设意见的提出充分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直面问题的勇气。“水课”的存在是当前高校本科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水课”之“水”,表现有多方面。有学者对高校的“水课”做了大致分类,主要包括五种:“低阶课堂、灌输课堂、封闭课堂、重知轻行、重学轻思”。所以更要直面问题,才能提升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金课”建设着眼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核心环节,通过深化与本科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图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因此,这一决策既有现实针对性,也是在高等教育本科领域坚持教育改革、积极践行、尝试中国教育之路的创举。

    (三)“金课”建设是推动教师自我更新和超越的时代契机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去面对学生、开展工作。只有有创造力的教师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七个方面的“金课”建设内容,其中有五个方面都需要由教师来实现,具体包括:“转变观念,理念新起来”“目标导向,课程优起来”“提升能力,教师强起来”“改革方法,课堂活起来”“科学评价,学生忙起来”。“金课”的高标准让高校本科课程教学充满了智慧与能力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几乎都是对教师的创造力提出的挑战。因此,“金课”建设作为一种政策性外部动力,无疑可以激发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推动教师的自我改变和发展。

    二、“金课”建设原则: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科特性、注重能力素质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界的基本共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要“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理念,也明确了“金课”建设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主要涉及两方面内涵:其一,人是教育的对象和目标指向,“学生发展”是“人”的发展,是“全面的人”“丰富的人”以及“理想的人”的发展。其二,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实现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为目标。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掘和培育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学生成为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质上是回归教育和教学的本位,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生命关怀”的教育价值取向。如果能将其落实到“金课”建设,那就是“回归常识”,“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二)尊重学科特性

    课程教学属于学科教育的范畴,学科教育必须尊重学科特性。大学的课程设置根据专业对应的学科分科进行,其课程教学应该厘清学科归属,尊重学科知识,体现各自所属学科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学科特性是由学科研究对象(或内容)、概念与范畴、方法与思想、文化与精神共同体现的独特性质。这些独特性质的差异决定了课程教学不可能千篇一律,必须遵循学科教育的内部规律、尊重其学科特性。不同学科体现着独特的人类生命能量,其教育实现必然能发挥不同的育人功能。

    (三)以实现学科能力与素质为目标

    学科能力与素质是指学生通过某学科的学习而逐渐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其终极目的都是让学生具备学科的能力和素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科能力和素质是学科特性的体现,也应该成为“金课”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立足点。它们统领着课程知识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教学的实施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设定,使学科教育真正回到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方向和轨道上来。一门课程是否能成为“金课”,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是其教学活动是否能实现该门课程的学科能力与素质。教师在设计和开展教学时必须以学科能力和素质为导向,充分体现学科特性,使学科教学过程成为学科能力与素质形成的过程。

    三、“金课”建设路径:教师发展、制度构建、课程创造

    (一)教师发展:自觉重构思想观念,持续深入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自身观念的变革、重构又是其中首重。在教师观念的自觉重构上,首先,教师要认识到作为个体的自我应该是全面、丰富、理想的人,认识到自我有发展与完善的必要性、能动性、自主性。教师要懂得青年生命对民族未来和个人人生的意义,才能以自身理想的生命形态去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才能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地实现自我发展的意识、态度和能力。第二,教师要认识到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是创造。无论知识教授还是思维能力提升,都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确定并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第四,教师应该创造和经历思想观念转化为实践的真实改革过程,持续将观念重构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并在相关实践中自觉完善自我、完善教学。

    (二)制度构建:重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适度“松绑”

    首先,切合实际、科学完善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激励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新时代高教40条”中提出,深化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其实质就是要建立切合实际、科学完善的评价制度,客观呈现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其次,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往往与教师考评、职称晋升挂钩,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有利于教师不断创新,提升教学质量。学生评价是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师教学考核的重要方面,其初衷是让学生成为教师教学的监督者和评价者。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学生评教往往成为“师生‘利益交换’的‘灰色地带’,即学生为顺利获取学分给予教师教学好评,而教师也会为了获取教学工作好评降低课程要求”。因此,要打造“金课”,就要在学生评教上为教师适度“松绑”,解除教师提高课程深度、难度、挑战度的“后顾之忧”。

    (三)课程创造:明确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课程创造首先要发掘学科育人价值,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前,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拓展本学科对学生的独特发展价值,从学生发展需要与学科的结合出发。这恰恰体现了“金课”的高阶性原则,也是对标前述“金课”建设实施原则的必然结果。同时,教师要掌握自己所教学生的发展状态,包括他们的已有知识基础、经验积累、潜在发展需要与可能等。只有在学科育人价值和“学情”都清晰的前提下,教师才可能确定对学生可行和有效的教学目标。

    课程创造要结合学术探究,重组教学内容。第一,教师对学科知识要有学术深度的理解和深度开发。不仅要深入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具备学科的理论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还要洞察学科思想生长的逻辑力量,能够发现学术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二,在契合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及时吸收较成熟的最新学术成果,将其融入现有教学内容。第三,以学术的精神去粗取精、守正出新,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单元式的知识结构,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习并运用这些结构,进而学会拓展、串联与结构类似的知识,即所谓“举一反三”。

    课程创造要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创造学习型活力课堂。第一,设定有弹性的教学目标。要综合考虑课程教学班的人数、学生差异、学习状态等因素,为教学目标预留弹性区间。第二,根据事先重组的教学内容,侧重教学环节的关联性,设计弹性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科特性和学习活动的特点,策划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形成综合弹性的教学方案。

(摘编自《高教探索》2023年第1期  作者:孙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