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知识范式的变革——流动知识的兴起

编辑日期:2023-05-09 作者: 阅读:1
【字体: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平台。网络知识空间对人们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也成为了人们教育体系之外最重要的学习和知识的场域。

    一、互联网时代知识范式的变化

    互联网空间的知识(以下简称“互联网知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知识的生产和创造主体更加多元,既可能是生产严肃知识及信息的学术机构和传统媒体,也可能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其次,知识的内容形式更为丰富,无论是权威性程度、实用价值,还是学习的难易程度,都具有更加混杂的特征;第三,知识的学习方式更加丰富,且常具有非正式、即时性和碎片化的特点;第四,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的信息获取之间的界线更加模糊。

    (一)知识生产模式与消费方式的转变

    与传统模式下的知识进行对比,互联网知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首先,在知识生产方面,互联网知识的生产具有更强的个人化、迅捷性和随意性的特征。在互联网空间中,知识的生产则常常是单个或少数的知识创作者,在特定互联网平台上由个人操作即可完成,非常便捷迅速。同时,互联网知识的生产则相对随意,几乎没有专业方面的要求和规范。更加重要的是,在互联网空间中,知识的生产更加体现需求导向,其生产与消费之间有着更加紧密的互动关系,知识消费者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知识生产。比如,知乎中人们对应热点问题的回应解答。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知识的消费者能够以某种方式在事实上参与知识生产。

    其次,在知识消费方面,互联网知识的消费多数是免费的,且往往在日常情境中随时随地进行。知识消费的这种免费性、日常化和即时性与目前互联网公司主流的商业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承载体系,互联网平台的盈利模式以流量换利润为主。

    (二)知识价值来源的变化

    在互联网空间中,知识获得人们认可、被赋予价值的来源也与传统知识有明显的差异。总的来说,人类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给予了不同的认可和价值,这些价值有的来自于知识的权威性和客观性,有的来自其经济和技术方面的作用,有的则来自于其政治教化的功能,有的则纯粹来自特定知识独特的精神属性。

    在现代传媒产业诞生之后,知识同时也增加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价值来源,即知识的传播本身。传播价值于是成为了知识价值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流量换取利润为核心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意味着,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平台都竭尽所能争取流量的最大化,这一逻辑也渗透到和影响到了大量知识生产者。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播效应,其传播价值更具有了商业上的极端重要性,如何使生产的内容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成为了许多知识生产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而由于互联网知识的生产缺少传统媒体的专业规范等束缚,进一步导致知识的权威性等价值在一定范围内相对降低。

    (三)知识相对价值的变化

    人们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价值都有自己的判断,且这种判断受到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知识的等级结构会对传统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一方面,在传统媒体的学习情境中,经典的、具有更高地位的知识会更加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另一方面,这些知识会被置于更加显著的地位,并被不断强调,使得人们在学习传统知识的时候给予这些知识更高的关注,以更加认真投入的态度学习。

    然而,在互联网空间中的知识生产与消费兴起之后,这一状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平等包容的精神特质使得不同的知识,在这一空间中具备了更加平等主义的色彩,传统知识的权威等级制度在互联网空间很大程度上不复存在,人们更多地因为知识本身的实用性、传播程度来获得和学习知识。

    二互联网知识兴起的知识社会学内涵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知识的特征与社会化类型、社会共同体的形式乃至社会的形式联系在一起,特定的知识可以作为理解社会、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关键特征,而当下社会区别于过往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承载于传统媒体之外的、互联网空间中知识的兴起,以及与之伴随的人们学习乃至生活方式的变化。

    由于这种知识范式的变化不仅涉及知识本身的变化,也蕴含着社会的变革,而互联网时代知识范式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从理论建构的角度讲,当下知识范式的变化也赋予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知识社会学向前推进的可能,以适应时代与知识范式的变化。美国学者戴维·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曾指出,互联网中的这种“走下书架”的知识没有形状,这很像水,具有自由流动的特质,由此,笔者尝试提出,可以将存在于传统的知识承载体系之外的知识称为流动知识,而互联网时代则带来了流动知识的兴起。

    如果借用尼尔·弗格森(Naill Ferguson)以高塔和广场来比喻传统社会和当代社会的修辞方法,我们可以将传统知识与流动知识比喻为建筑与湖泊。传统知识像建筑,有清晰的等级结构和内部边界,不同知识居于其中的不同地位,若要增加新的知识,则需要在已有部分的基础之上补充完善;其学习过程往往需要置身于某个特定的房间(领域),在不同的房间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不同方面,或者以不同视角看待这个世界,而从一个领域进入另一个领域的学习常常需要克服已有的专业及学科等边界。

    如今,互联网空间已然形成了一个截然不同于传统知识载体的场域,在其内部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秩序。流动知识的场域则遵循一种更加动态的、平等的、没有明确的边界且内部更加流通交融的秩序。

    三、流动知识兴起的意义与现实影响

    (一)流动知识兴起的积极意义与影响

    首先,流动知识的学习非常便捷,无论是学校里的学科知识,还是日常生活的实用技能,只要通过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就能找到相关信息。这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使得学习行为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次,流动知识丰富的包容性使得学习更能打破专业和学科的界线,实现跨专业、跨领域的学习,人们能更加轻易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和学习的内容,以更加全面、综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知识生产方面,流动知识生产的便捷调动了分散于无数个体身上的个人知识,增加了知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流动和传播程度。在增加社会知识供给和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同时,这使得普通人也拥有了知识生产的成就感和得到时空相隔的他人认可的机会。

    (二)流动知识兴起的消极意义和影响

    由于大量流动知识的生产者并非专业领域的权威或知识精英,这导致流动知识在可信程度和科学性等方面鱼龙混杂、品质不一。一方面,部分信息本身的谬误和低质量有可能带来的错误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互联网无限链接所带来的大量有趣但无关的信息会严重干扰人们对知识的深度加工、思考和学习,有可能导致深度学习的困难。

    (三)延伸讨论:知识与市场及学校教育的关系

    互联网领域中流动知识独有的特征,它对学习所带来的改变对知识与市场、知识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留下一些值得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

    1.知识与市场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现代产业的诸多领域都对知识和技能提出了不断提高的要求,更多的知识变得商品化。一方面,人们可以面向一个较为广大的市场凭借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谋取工作的职位;另一方面,教育和培训市场也迅速发展起来,知识和技能的拥有者可以直接或间接向学习者出售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在这个意义上,知识与市场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一是知识的水平能够影响知识拥有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和权力,二是知识直接作为教育与培训市场中的产品,人们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以获得知识。

    在当代互联网空间中,知识以免费的方式向大众传播,并带来流量,而人们将流量变现来获得收入。这意味着,在当下的数字时代,知识的商品化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阶段。这种通过流量换取利润的商品化的流动知识,在未来会如何发展,它对知识本身以及人们的学习会有怎样进一步的影响,无疑还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

    2.知识与学校教育

    互联网成为了传统媒体之外知识最重要的载体,而在互联网空间中事实发生的学习行为已经成为教育系统之外最显著、最重要的学习行为之一,这对学校教育而言也意味深长。学校教育体系应当如何面对这一新兴的知识体、应当如何在与之共生的同时面对挑战,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并且,互联网中流动知识的是一个体量庞大、不断增加且传播范围巨大的新兴知识体,学校体系中传授的许多知识都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中较为轻易地获得,这无疑对学校教育构成了挑战。

    总体上来看,学校学习和流动知识的学习都是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它们之间既在客观上存在竞争的关系,也具有互相弥补的可能。比如,学校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习者在特定领域中形成深度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流动知识的学习则能够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帮助学习者找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并由此发现学习的兴趣;学校学习中所形成的科学思维、文字能力和对文化的理解为流动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流动知识的学习则有可能对特定领域的学习起到补充、提升和完善的作用。如何让学校教育更好地发挥流动知识学习的长处,并避免其缺点对于深度学习的影响;如何利用好流动知识的资源,促进更大范围、更加有效的终身学习;如何合理运用流动知识的资源,优化职业技能培训;这些问题值得相关领域的实践者和研究者长期关注和思考。

(摘编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年第1期  作者: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