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技术热潮下教育变革的挑战和对策
一、ChatGPT简介及应用场景
ChatGPT(全称为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即聊天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是由OpenAI公司开发的一个人工智能(AI)机器人聊天程序。它能根据已有信息预测下一段文本,能自主从数据中学习,并在对大量文本数据集进行训练后,生成复杂且看似智能的文字。
在教育领域,ChatGPT的应用前景极为广泛。ChatGPT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自然语言处理和推理能力,能帮助教师或学生完成各种复杂的创作型任务,在专业领域,它有着更丰富的应用可能,例如:在医学领域,它可以模拟患者互动;在金融领域,它可以建构数据模型,开展数据分析等等。ChatGPT的广泛应用可能意味着未来它将渗透到教育领域的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等各个方面,并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生态。
二、ChatGPT对教育的挑战
(一)挑战教育培养思维的目标和结构
ChatGPT外显的心智水平和完成复杂任务上的卓越表现会挑战教育培养思维的基本目标。首先,它具有较高的“心智”水平。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发现,GPT-3和GPT-3.5(GPT-3的同源语言模型)可以分别解决70%和93%的心智任务,心智水平分别相当于7岁和9岁儿童。其次,ChatGPT不仅能进行复杂性推理,而且能完成很多复杂、创意性的工作,且在效率和品质方面会超过普通人。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未来在大幅提升人的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会大量取代现有以思维为特征的脑力工作以及相应的工作岗位。在这一形势下,教育培养思维能力的目标受到极大挑战,需要进行深度调整和变革。
其次,ChatGPT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导致社会需求的人类思维技能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教育任务或中心的变化。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会降低一些技能的重要性甚至淘汰旧的技能,如人不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信息检索或简单加工;同时,也会提升另一些技能的重要性,如对ChatGPT提供的信息真伪进行甄别,开展更多的创造性活动等。这意味着学校未来的思维培养目标必须适时进行结构性调整,而不能固守传统。
最后,ChatGPT的应用可能会惰化人的思维。ChatGPT以海量数据为基础,通过超高速的计算能力,不仅能迅速完成人类需要大量时间学习和训练才能胜任的工作,更能在短时间内生成多样化、更有意义、更有创新性的终端结果。这可能会使学习者主动减少或放弃积极思考,并转向依赖AI辅助学习。
(二)影响人们对“人机交互”的理解,挑战传统的师生互动原则和教学关系
第一,ChatGPT的自我学习机制使它可以主动向人类学习,能根据人的反应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响应。在与人的沟通中,ChatGPT程序也在不断迭代和优化,人和机器会逐步从原来的主客关系发展成为“人机协同,交互学习”的关系。未来教育领域的“互动”设计,不能仅仅考虑人与人的互动,而必须充分考虑人工智能在其中的贡献和影响,并将其纳入进来。
第二,ChatGPT的出现会促使“人机互动”部分替代传统的人人互动,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ChatGPT可以给予学生比传统师生授受模式下更为详尽、具体、丰富的回应。而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问题,很难对学生进行一对一针对性回应。由于ChatGPT在提供个性化回应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因而不少学生会转向与机器程序互动,继而会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减少课堂中的师生交流。
第三,ChatGPT被引入到教育领域后会对传统的教学关系形成挑战。随着ChatGPT的广泛应用以及人机交互的快速扩展,教学关系中需要超越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二元对立话语,形成新的“教师—学生—机器”的三元协作关系。这会要求现有的课程、教学和评价方面的制度设计都要做相应调整。
(三)解构乃至威胁传统的教育和学术伦理
第一,在师生伦理上,ChatGPT及其他人工智能发展不仅会消解教师的知识优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教师的指导工作。更重要的是,年轻一代的学生思维活跃,可能会比教师更快学会使用ChatGPT以及类似的技术工具。另外,人工智能的引入还会不断削弱师生情感联系,淡化传统的“尊师爱生”观念。
第二,技术进步会不断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也会影响学习伦理中“努力”“勤奋”这些正面价值的内涵。例如,用ChatGPT替代部分人类工作,究竟是投机取巧,还是一种可以被接受、甚至是值得认可的提高学习效率的行为,需要就其学习伦理开展广泛的讨论。
第三,在学术伦理上面临的挑战则更为严峻。由于ChatGPT能大幅度替代人类的劳动,并能生产以假乱真的作品,教育界担忧传统的学术伦理会被ChatGPT颠覆。
三、对策
(一)聚焦思维培养,培养六大思维技能
教育应把思维视为一种有组织有目标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人工智能固然能在一些思维外显结果上超越人类,但不能替代人在真实思维中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组合、评价的过程。未来教育应面向未来,预测在新一代人工智能背景下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需要的思维技能,努力克服ChatGPT以及相关人工智能技术自身的弱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对教育目标进行调整和改革,聚焦以下六大复合高阶思维技能的培养。
1.批判性思维能力
ChatGPT虽能完成推理性工作,但本身不能完全识别信息真假,并不能感知和理解人类的逻辑演绎过程,因而易出现事实和推理错误。更重要的是,对现实世界的理解通常需要背景知识、直觉判断以及非确定性的逻辑。但ChatGPT在“理解”这些现象时,常常会出现致命错误。所以,它的产出必须依赖人工检验方才有更大的可靠性。在ChatGPT得到广泛应用后,教育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仍然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2.伦理、道德和价值思维能力
ChatGPT无法合理地进行伦理和道德判断,因而生成的结果可能会包含很多偏见和刻板印象,有损于社会共同体的建立和维系。例如,在现实世界中,伦理道德往往不是二元对错判断,而是充满“灰色”地带,ChatGPT可能无法充分公正地评价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也无法替代人做出真正的价值和意义选择。因此,未来的教育目标更应重视对伦理、道德和价值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造性思维能力
尽管ChatGPT具有生成性特征,但其文本预测算法是概率模型,是对文本出现可能进行模型建构并优化算法之后的结果。这意味着某一文本出现的概率越小,ChatGPT越不可能生成这样的结果(并非必然不采用)。然而,创新思维往往意味着小概率事件和突破性的想象,ChatGPT的算法会部分排斥小概率出现的可能。因而,未来的教育目标应把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培养重心,同时让人学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辅助生产新观念、发现新需求、制作新产品。
4.提示语工程(prompt engineering)能力
在ChatGPT使用环境中,提示语(prompt)是设计提示会话模型文本的过程。其形式极为多样,包含词汇、语段陈述、图片等多种元素。ChatGPT的反应必须由提示语引发,提示语越有效,ChatGPT的反馈效果越能符合人们的预期。提示语工程能力是一种综合性思维能力,体现了学习者确立目标、有效表达、分析整合信息、判断价值意义、生成创意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5.决策思维
人工智能发展对决策思维培养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ChatGPT的强大计算能力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它能带来更丰富的信息和更多元的视角、更多的决策建议,为决策思维培养提供直接助益。另一方面,它带来的信息超载会加重人们的认知负担以及决策的选择困境,同时它在进行伦理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方面也有先天不足。由于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进行决策并承担后果,未来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决策思维能力。
6.精深专业知识和思维技能
专业能力是各项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思维技能,才能避免被人工智能误导,评价ChatGPT生成结果的意义,更有效地和人工智能进行交流,从而使它真正成为教育的助力。
(二)以人机协作为核心,重构教学观念和教学过程
教学虽然是提升学生智慧的重要手段,但它并不能脱离“人机融合智能”的大语境。在人工智能获得广泛应用后,对教学的理解需要融入人工智能因素,并把它视为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建构具有“教师—学生—人工智能”三维场域特征的新型教学观。ChatGPT不是被动地接受人的指令,而是主动以一种极高的外显心智水平生产新想法、贡献新观念。教师和学生应把ChatGPT视为新型教学共同体的必备成员,不断通过良好的人机沟通使ChatGPT生产出更多高品质内容,充分利用ChatGPT生成的智慧结果。
其次,教师和学生需要超越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二元对立话语,建构新的“教师—学生—ChatGPT”三元协作关系,重构教学过程,使ChatGPT在设计课程、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文本写作(如论文)、开展学业评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一框架下的课程是三方协作的产物:教师可以提出大致主题(或课程目标),然后由ChatGPT输出具体框架和各种精彩创意,而后由教师或学生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人工审验、调整和优化。
(三)适时调整并重视教育和学术伦理建设
在新的技术背景下,好的师生关系不是看学生有多么听从教师的安排,而是要看在人机协作框架下,师生双方能在多大程度上协调彼此的认知和行为冲突,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主动和教师及人工智能亲密合作,共同完善和改进“教”和“学”的流程。同时,由于ChatGPT并不能提供情感支持,教师还需要和学生建立和维持良好的情感联系,关怀学生的身心健康,建立高层次的情感交互。
在学习伦理方面,“认真”“勤奋”“努力”需要重新界定。学生要有效地与ChatGPT等人工智能协作,最大化自己的学习体验和产出。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勤奋和努力是否真正聚焦于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的功能,完成有意义的学习任务,提升适合时代发展的高阶思维能力,找寻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最终实现自我的良好建构。
(摘编自《复旦教育论坛》2023年第2期 作者:李会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