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转向视角下的高校“锚+”创新空间
当大学的周边聚集了众多的初创企业、孵化器、投资公司,并且与社区融为一体,交通便捷,创新、生活、消费一体化,就形成了高校“锚+”创新空间。
一、高校“锚+”创新空间的形成
加州大学社会学教授帕特里克·卡罗尔认为理念(学说)、实践、物质文化这三个要素构成了文化形成的“三角模型”。借鉴卡罗尔的文化三角模型,可以分析高校“锚+”空间的形成过程及本质内涵。
(一)高校“锚+”创新空间的形成
1.创新共同体理念(学说):基于关系空间的创新共同体
创新共同体区别于其他创新社会网络的三个关键点是:共同体往往与特定的创新想法或项目有关联;所有的共同体成员都在创新的过程中扮演促进者的角色;共同体成员彼此之间开展紧密且非正式的合作。
以高校为“锚+”的创新空间,具有创新共同体的三个关键要素。首先,这个创新空间,是高校园区、产业区、社区联动的结果,而联动的纽带就是创新。其次,高校作为创新空间的“锚”,起着支撑、引领创新空间的作用,其最关键角色是创新空间成员共享创新理念的主要发起者,以及促进者。高校通过构建创新空间共享的信念体系,吸引创新者和创新资源在其周边集聚,进而形成以高校为“锚”的创新共同体。最后,高校构建创新共同体共享信念体系,主要是通过创新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项目的合作,以及与其他各类创新促进者之间的互动等方式来实现的。
2.地方性知识生产(实践):知识生产的地方性以及从在场到“脱域”的转变与共存。
从地方空间到全球空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空间是物理空间,也就是地方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行动者是在场的,传统的熟人社会就是如此。第二层次空间是网络空间,行动者借助网络实现互动,由此拓展了现实的社会交往空间,开辟了虚拟的交往空间,例如微信朋友圈。第三层次空间是地方空间与网络空间走向融合的结构重构,形成流空间。高校“锚+”创新空间,就是虚拟空间与地方空间融合而成的流空间。通过地方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互动,地方知识经过“脱域”变成了普遍性知识,从而创新成果实现扩散,从一个空间走向另一个空间。
3.空间的拓展(物质文化):高校空间的拓展和重组。
高校“锚+”创新空间的形成,是高校创新知识生产模式,不断拓展知识空间的结果。高校可以通过模块化、标准化、交互式等方式,推动知识空间的拓展。首先是模块化。大学的模块化拓展方式,表现为大学运用已有成熟的管理模式,以成建制的方式设置院系,新建校区、科技园、研究院、产业园等,拓展办学空间。其次是标准化。标准化是指在高校办学过程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办学秩序和效益,例如学分制。最后是交互式。交互式的方式更加突出了多元互动和应用场景。交互式的产学研合作,通过科研合作、成果转让、成果孵化等互动方式打通“创新链”,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开发研究的全链条式的发展,进而实现高校办学模式和办学空间的拓展。
二、典型案例
(一)以麻省理工学院为“锚”的剑桥肯德尔广场
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为“锚”的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肯德尔广场,是闻名世界的创新中心。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通过人才输出、高科技成果孵化等方式,配合政府打造“第三空间”,被誉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一平方英里”。
在创新发展方面,剑桥肯德尔广场致力于打造良好的创业基础、创新氛围。创新创业活动在初期主要依托于该区域的低效用地和废弃厂房,低廉的租金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才是初创公司选择肯德尔广场的主要原因。为了保持肯德尔广场的竞争力和活力,政府在2012年颁布了《肯德尔中心广场规划研究》,提出要保留和增加初创企业的生存空间,允许增加建设密度,鼓励孵化器、联合办公空间、生产服务业态的发展,区域内新增办公空间的5%应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活动。在城市环境方面,致力于改善公共空间,提升生活品质。肯德尔广场不仅是工作场所,也是生活娱乐场所,区别于硅谷以办公空间为主的空间形式,创新城区增加零售等生活服务空间。片区改造项目在建设科技创新街区的同时,建设商业娱乐街区,增加街道活力。
(二)以同济大学为“锚”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以同济大学为核心,由创意设计、国际工程咨询与环保科技构成三大支柱,助力区域产业升级。
作为培养尖端人才的创新型智库,同济大学培养出的高新人才具有创新发展理念和自主创新能力,是三区联动助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同济大学的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成为园区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将大学中最新的行业趋势与学术成果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转移。例如,坐落于知识经济圈的上海同臣环保公司、上海泓济环保公司、上海复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三区联动的政策支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企业在技术受益的同时,通过项目资金投资、反馈市场趋势洞察等方式反哺高校学术研究。目前,科技园区有同济大学科技园、上海国际设计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上海)推进工作办公室、中意设计创新中心、63号设计创意工场等一众创意基地,形成了行业信息接收与共享的辐射圈。入驻的企业由行业领头羊与初创企业群聚而成,八成以上的企业发展都得益于同济大学优质的学术支持,与同济大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四、对高校的启示
一是建立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合作格局。高校发挥“锚”的作用,要建立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创新生态社区。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通过人才输出、高科技成果孵化等方式,配合政府打造“第三空间”等新型活动场所,建造适合年轻人的生活消费街区,进而激发城市街区创新活力。
二是构建多中心联动的发展格局。高校作为“锚”,是创新空间的战略支点,但不是中心,至少不是唯一的中心。例如,剑桥肯德尔广场、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发挥了中心的作用,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也是各自领域的中心行动者,多元行动者积极构建多元、多级的行动者联动的创新格局,共同打造了政府—大学—产业—公众“四重螺旋”联动的开放式创新范式。
三是搭建有助于沟通交流的多方集会。多方集会是一个公共领域,高校、政府、企业以及大量社会行动者,在公共领域通过理性辩论、合作来达成共识。例如,昆士兰理工大学依托自己的创意产业学院,与地方政府、产业界等合作,将一处军事遗址改造成了工作与休闲娱乐、教育与企业发展、研究与商业开发以及居住与旅游相结合的创意社区,大学、政府、产业界、社区居民等不同利益群体融入其中,实现了社区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综合参考来源:《江苏高教》《上海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