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战略规划的现在与未来
一、对高校“十四五”规划的初步回顾
2024年下半年,笔者对北京、湖北、陕西、重庆、湖南、广东、浙江、辽宁、吉林等省市的32所高校“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以下从战略主题、战略行动、战略实施及目标达成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战略主题
高校发展规划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报国强国为己任,那么,必须要有明确的战略主题,以明确学校发展的方向、思路,更好地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但以往的高校战略规划中基本没有战略主题。在32所高校的“十四五”规划中,有明确的战略主题的有14所,44%的高校围绕“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战略主题,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仍然有18所高校没有提出战略主题,缺乏统领性的战略主题,难以形成明确的发展思路。
(二)战略行动
以往战略规划多采用战略措施,战略措施与战略行动虽有相通之处,但战略措施易被理解为发展策略,而战略行动则更强调战略实施的具体安排。例如,某高校计划每年拿10亿元引进教师,如果仅停留于这一简单表述,该措施往往容易落空。战略行动则应进一步明确经费来源、引进教师的标准与类型,以及具体引进方式等。调查发现,部分高校规划实施不力,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缺乏战略行动。在被调查的32所大学中,仅17所大学的规划中有战略行动,仍有15所大学的规划未制定战略行动。
(三)战略实施
战略规划是一个思维过程,而实施是一个行动过程;战略规划需要协调的是少数人,实施则是要在全体师生之间协调。因此,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主体。在被调查的32所大学中,战略实施做得比较好的有20所大学,8所大学部分实施,4所大学基本上将规划束之高阁,成为一个摆设。
对于“十四五”规划,多数学校付诸了实施,规划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如华中科技大学将“十四五”发展规划细化落实、衔接贯穿至年度工作计划项目中,实行“依目标定任务,按任务配资源”“依规划定计划,先计划后预算”,并建立了“工作计划项目库”,实行“无目标、不入库”“不入库、无预算”。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建立规划制定、目标分解、资源分配、检查评估一体的组织体系,形成规划实施的“任务分解—年度检查—中期评估—期末验收”常态化工作机制,强化建设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根据规划进行预算和资源配置,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预算,并把目标任务分解到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签订目标任务书,并将每年度对实施情况的检查结果,形成规划执行情况报告,向全校分布。
(四)目标达成
战略规划,就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从对32所大学的调查来看,初步观察和分析,所提出的战略目标能实现80%左右的有13所,实现50%以下的有4所,15所大学处于两者之间。从以往战略规划目标实现的情况看,“十四五”规划有极大的进步,不少学校都在努力实现目标,但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战略实施中分析的原因以外,还有目标意识不强,目标的制定比较随意,没有经过严格论证,缺乏科学性;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等环境的变化,导致目标实现的困难等。
二、凝心聚力,做好“十五五”规划
(一)深刻认识战略规划
从三个方面着手:基于常识。《礼记·中庸》中有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办大学更是如此,合理的规划是学校有序发展的基础。基于理性。从理性层面分析,规划具有重要认识论与实践论意义。其一,规划是人的本性的体现。规划使人们明确目标,目标是方向,也是动力。其二,规划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世界,成长、发展都不一样,因而需要自己规划、设计,以拟设的可能世界去取代现实世界,教育是人们对可能世界的把握。可见,规划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其三,规划可以帮助我们做成大事。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每一所大学,都在规划。问题在于,规划是否自觉、科学、有效。要使规划更科学、有效,就需要不断提升对规划的认识,增强规划的自觉性。基于事实。新中国在1953年起开始制定五年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了经济社会发展,这已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对于教育而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面向未来,关系国家的兴旺发展,教育具有战略性,大学更需要重视战略规划。事实说明,无论从历史或现实看,几乎所有最好的大学都是有了有力的战略领导,实施科学的战略规划,才能成为最杰出的大学。哈军工被誉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在于陈赓校长重视战略和战略规划。战略从军事开始,身为大将的陈校长,首先从战略上提出“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两老办院团结建院”“一切为了学员”“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教学的基础”“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等战略思想,然后狠抓规划和实施,在短短十来年,创建成为与清华、北大齐名的大学。
(二)精准分析学校环境动态
战略管理的基本宗旨是利用外部机会以化解或回避威胁,它关注的是未来的外部环境对组织发展的影响。因此,在战略管理中,分析外部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要。
首先,既要关注变,又要关注不变。“十五五”期间,面临的最大变化之一是教育数字化,教育数字化推动教育领域对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现代教育需求。但教育数字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分析教育数字化时不能脱离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又如,“建设教育强国”在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以来,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提出了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并对各类高校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制定“十五五”规划时认真领会。在以往对环境的分析中,往往过于关注变化,而忽视不变因素,致使规划之间容易产生断裂,无法形成连续体。因而,我们在分析面临的环境中既要关注变,又关注不变,将两者有机统一。
其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要着重关注环境中对自身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同样的外部环境,由于高校定位、任务、水平不同,所受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因此高校要抓住对自己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如地方应用型大学需重点关注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生人口变化的趋势,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等。
再次,抓住重点。战略的关键不是未来做什么,而是做什么才有未来。每所高校在环境分析时,要明确自己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应该做什么”,学校才有未来。例如,民办大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导致未来生源下降,学校生存面临挑战。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902万,全国高校招生213万。据推算,若干年以后所有出生人口都上大学,学校还招不满。随着高校数量不断增加、招生人数不断增长,部分缺乏竞争优势、收费比公办高校高的民办大学,可能面临生源危机。面对这一形势,需要探索新的战略思想和举措,思考现在“做什么”,才能有“自己的未来”。不同的学校面临的问题各异,在环境分析中,应精准找出对自身影响最大的问题。
(三)创新规划研制范式
首先,特别关注战略目标、战略主题和战略行动。目标是方向、动力,规划是为了实现目标。五年的时间,不可能解决学校发展的所有问题,要针对突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限的目标,而且目标要有具体时间节点、清晰的内涵和可计量的成果。战略主题和战略行动同样重要,它们是实现目标的关键保障。
其次,推行弹性规划。在弹性规划制定中,首先应确定中值目标,以此为中心,设定比较合理的弹性上限和弹性下限,使规划对不确定的环境变化拥有更强的适应性。弹性规划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可调整性。如弹性退休制就是在法定退休年龄的基础上,赋予职工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弹性退休制度受到广泛认可,这也给我们的规划制定提供了启示。
再次,创新规划方法。一方面,引入更加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在广泛采用SWOT分析的基础上,还可以运用平衡计分卡、情景分析等方法。例如,部分学校采用情景分析法,针对不同的未来发展情景,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提高战略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强化数智化驱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支持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例如,运用数据分析,对办学数据进行分析,为战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进行战略目标的设定和资源配置。
最后,在“共同创造”中制定战略规划。一是主要领导要亲自听取意见,与师生直接交流,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鼓励师生,特别是教师要深度参与规划制定的研讨,而不是一般地说说看法。2023年文华学院制定“十年提高”阶段规划时,笔者作为校长,亲自主持由教师学生、学部主任、机关负责人等参加的六次座谈研讨会,直接和教师、学部、学生共同研讨,为规划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实施战略闭环管理
首先,调整组织机构。从“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看,规划实施情况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规划处负责制定规划,但工作与实施脱节,规划制定部门不管实施:职能部门负责推进学校工作的落实,但心中没有规划。解决这一问题,实施战略闭环管理,要调整组织机构。如文华学院、烟台理工学院等高校,建立院校研究中心(或所)统筹规划制定的调研、编制、实施和评估。还有部分高校通过建立协调组织机构,统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在战略闭环管理中,如何调整组织机构,是一个需要各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探索的问题。
其次,年度工作计划与规划协调一致,融为一体。规划中要体现实施路径,年度工作计划要按照规划要求来制订,并实行中期检查和年终总结,使战略规划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再次,继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高校根据环境的变化、自身发展的要求,需要不断创新。但这种创新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学校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
最后,要重视战略评估,适时调整规划。通过评估,反思战略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对合理的部分予以坚持,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调整,否则,评估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加强战略评估是战略闭环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十五五”规划制定和实施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高校“十四五”规划已逐步走向规范,特别是部分高校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十五五”规划制定过程中,高校要进一步总结经验,解决现存问题,使战略规划逐步走向规范化。
(摘编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5年第2期 作者:刘献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