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大学:内涵意蕴、主要特征与实现路径

编辑日期:2025-06-30 作者: 阅读:1
【字体:

    数智化大学一词结合了数智化和大学两个概念,即数智化时代或数智化了的大学。数智化是基于全面数字化、深度智能化和虚实融生的复杂重构。

    一、数智化大学的内涵意蕴

    (一)数智化大学是传统大学数智化转型的自然产物

    数字孪生大学、数字化大学与智能化大学均为传统大学数智化转型不同阶段的产物和数智化大学范畴。数字孪生大学是传统大学数智化转型和数智化大学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旨在实现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数字孪生;数字化大学是传统大学数智化转型和数智化大学发展中级阶段的产物,关注实现教育和治理的全面改革;智能化大学是传统大学数智化转型和数智化大学发展高级阶段的产物,强调实现教育和治理的在线智能化、自动化。可见,数智化大学是传统大学数智化转型的自然产物,代表了大学在数智化时代的发展向度(如图1)

图1:数智化大学与大学数智化转型的关系示意图

    (二)数智化大学是未来大学的一种理想样态

    未来大学的理想样态必然是“物理大学和虚拟大学双轮驱动的大学”,是人机协同治理的大学,是理念先进、组织变革、功能创新和效能提升的大学。作为一个将数字化建设、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相结合的概念,数智化大学催生出交叉融合的无界知识生产模式、研讨探究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和过程性、发展性、综合性的评价模式等,无不补充注释着基于数智化技术的未来大学的一种理想样态。

    (三)数智化大学是智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智化大学的出场,满足了智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将“与社会互动”作为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数智化大学是智能社会的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智能化的教学手段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智能社会多元化和复杂化需求的高水平人才,为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作为社会持续进步的动力源之一,数智化大学不仅推动社会的智能化进程,促进智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其生态的全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还有助于学界和公众重新认识大学在未来社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有利于体现和巩固数智化大学在智能社会的岿然地位。

    二、数智化大学的主要特征

    (一)场域特征:跨界融合的高等教育元宇宙

    所谓高等教育元宇宙,是一种基于元宇宙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而“脱胎于、平行于且独立于现实世界”的人造在线虚拟高等教育空间。数智化大学以高等教育元宇宙为载体,通过虚实结合的即时性交互学习空间、人机协同的智能化育人环境和跨界融合的知识生产氛围,为大学师生提供泛在的“学研创”融通的数智化实践场域。

    首先,虚实结合的即时性交互学习空间扩展了传统教室和图书馆的界限,不仅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安全可控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沉浸式研学体验,还促进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其次,人机协同的智能化育人环境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学习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学习效果的精准评估,不仅体现了大学的人文关怀,也显著提高了育人的效率和质量。最后,跨界融合的知识生产氛围促进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创新,为探索前沿问题、解决复杂问题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价值特征:创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典范

    数智化大学旨在构建一个实现创新、公平与效率三者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首先,数智化大学通过变革教学方法、创新科研模式、提升治理水平、凝练特色文化和拓展校企合作渠道等途径,推动创新成为实现公平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其次,数智化大学通过教育资源共享、个性化学习和泛在性学习等方式,助力公平成为促进创新和提升效率的基础。最后,数智化大学通过智能化管理、数据驱动决策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等渠道,赋能效率成为促进创新和维护公平的保障。

    (三)实践特征:以人机协同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首先,数智化大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业教育、职业教育和趣业教育(以提升愉悦感的获取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的统一。其次,数智化大学实现了从有限空间走向无限场景、从传统课堂走向线上线下虚实融合、从班级授课转向精准个性指导以及从师生在场交互到“人—机—人”交互的转变。再次,数智化大学的知识生产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和物联网等数智化技术的创新2.0,具有协同、跨界、综合和集成的特征,围绕以跨学科协同创新为标志的数智化创新平台,在人机协同的知识生产过程中培养高素质领军人物和专门人才,真正实现了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最后,数智化大学的个体、组织与制度在数智化技术的全面渗透下实现了深度融合,以数据治理为代表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已经成为大学治理的主流形态,突破了学科、校际、校企、校社与国际等重重壁垒,构建了兼顾公平、效率与创新且有学校特色的数智化大学制度,全面提升了教育服务与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三、数智化大学的实现路径

    (一)以数智化思维重塑治理体系

    数智化思维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以智能技术为手段、以用户为中心,强调开放协同、持续创新、生态思维和敏捷响应的全新思维方式。治理体系的变革是数智化大学实现路径的起点。很多大学在数智化转型时,首先关注的就是治理体系变革,如西南大学发布的《“数智西大”建设总体方案》和《“数智西大”数据治理与流程上线实施方案》就是以数智化思维重塑其治理体系的具体表现。可见,以数智化思维重塑大学治理体系至关重要。具体策略实施包括:一要更新治理理念,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导向,树立人机协同的多元治理意识,追求基于数据驱动和个体经验的最优决策;二要优化治理结构,构建数智化治理组织架构,完善行政组织和学术治理结构;三要再造治理流程,加强跨部门协同和快速响应,实现治理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四要创新治理模式,构建数智化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从信息碎片到数据融合的升级,加速“经验之治”向“科学之治”“经验决策”向“循证决策”的转变;五要打造治理文化和大学命运共同体,制定数智化的伦理规范与道德准则,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监测与评估机制,提升师生员工的隐私保护意识和数智化素养。

    (二)以数智化理念引领文化建设

    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尝试在数智化理念引领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如上海交通大学打造了“新生AI体验地图”,以“AI(人工智能)+HI(人类智慧)”视角向新生全方位展示校园文化。可见,以数智化理念引领大学文化建设已是大势所趋。在此趋势推动之下,一是要建设移动端校园文化APP和数智化校史档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使师生身临其境地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二是要鼓励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促进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三是要利用数字媒体和社交平台宣传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通过智能推荐算法实现校园文化的精准传播;四是要设置互动社区,方便师生交流讨论和分享文化;五是要建立数智化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校园文化进行量化评价。

    (三)以数智化技术赋能教学改革

    数智化技术是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统称,涵盖了在线学习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等能够优化和变革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决策方式的技术集合。在此背景下,一是要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完善适应数智化社会的人才培养定位;二是要构建沉浸式教育教学环境,利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参与度,通过拟真场景和自然交互提升其学习体验;三是要及时将最新的思想文化、科技发展和行业趋势融入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智能化、趣味性、沉浸感与互动性;四是要打造个性化学习路径,利用智能推荐系统为学习者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案,利用智能分析工具跟踪其学习进度与成效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五是要建立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管理与评价体系,打造科学、高效的数智化教育测评系统和贯通全域的教育数据链条,提升教育评价的人本化、个性化、精准化和时效性。

    (四)以数智化平台助力科研创新

    随着数智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利用数智化平台实现科研数据的共享和智能分析,进而提高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如北京大学的文科数智化公共平台、清华大学的智谱AI开放平台和复旦大学的云上科研智算平台等。有鉴于此,一是要打造科研数据核心枢纽,实现科研数据的全面采集、安全存储、便捷检索、深入分析和即时共享,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全面、精准、高效的数据支持和量身定制的科研建议;二是要引入智能科研引擎,研发智能搜索工具、数据分析工具和预测工具,助力科研工作者提升科研效率;三是要搭建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合作桥梁,通过数据共享、在线协作和开展跨学科项目研究等方式,促进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重大科研创新;四是要推进数智化科研文化建设,借助数智化手段实现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五是要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鼓励各方的跨界交流与协同创新,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五)以数智化手段提升服务能力

    以数智化手段提升大学服务能力是建设数智化大学的重要环节。一是要打造统一的数据资源平台,整合学校数据资源,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各部门数据的全面联通与高效利用;二是要引入智慧办公系统,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与透明度;三是要推动智能化行政服务,构建线上线下“双线融合”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体系,实现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和全方位覆盖;四是要研发校本智能客服系统,提供实现自动问答、问题分类和智能转接的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提高服务响应速度并及时有效地解决相应问题;五是要通过校园物联网和智能设备提升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校园安全、设施维护、能源管理、后勤支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数智化升级。

(摘编自《重庆高教研究》2025年第5期  作者:百里清风 李昕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