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日期:2022-06-30 作者: 阅读:1
【字体:

    在教育部“新工科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的政策推动下,我国工科人才培养正式迈入新一轮转型升级和质量提升阶段。中国计量大学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开启对工科试点班全面、深度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一、“二维联动,重构新工科下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

    (一)纵向维度,改进学程模式

    学程,是相对于教程而言,即以学生主导的学习进程。该校设计了学程模式“1.5+1.5*+1+4S”(可见图1),学籍管理全程由量新学院承担,即:“1.5年工科大类学习阶段”,学生可根据个人发展规划和后续专业意愿自由选择基础课程进度、难度和模块,也可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自由选择创新实践、社会实践、视野拓展等各类项目;“1.5*年主修专业学习阶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在主修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可跨学院、学科、专业自主设计这一阶段的课程构成体系,实行“一生一案”;“最后1年自主发展阶段”,根据个人发展路径,选择不同学习模块和实践内容,也可查漏补缺在全校范围内或国内外跨校选择自己需要完善或提高的课程和项目,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总体而言,学分学时分布更趋优化,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个性化程度三段渐进。“4S”为社会交流与实践SCP、科技竞赛活动SCE、科研素质拓展SQT、系统工程实训SEP,是基于新工科理念下贯穿整个本科阶段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社会能力、工程能力、全球视野、交叉复合的培养环节。

图1: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示意图

    (二)横向维度,增进分层分类

    工科大类阶段,教学计划全部由量新学院设计,提供多层次的工科基础荣誉课程、各专业方向的预修课程模块、特设的荣誉选修课程。专业阶段,主修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必学的,但部分核心课程根据学生需求也设置了不同梯度;自选课程中增大了交叉课程比例,可自主设计课程组合。自主提升阶段,设置研究型和应用型模块,根据个人发展需要,选择不同路径;4S模块均设有不同梯度和类别,学生按兴趣和能力各取所需。

    二、“三大突破,新模式中关键节点选择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一)专业选择上突破传统,充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工试班每年从已录取的理工科新生中选拔约4%-5%的优秀学生进行四年一贯培养与管理。在1.5年的大类培养阶段,学生可通过“始业教育”“大学生学习指导”,结合生涯规划、名师导学、专业走访等,让学生逐步了解各个专业内涵,再结合个人兴趣、能力和职业理想,对专业进行二次选择和定位。为了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重新修订分流制度,突破原有方案设置的局限。经统计,专业更改比例每届超过60%,学生的选择更趋理性和成熟。

    (二)课程选择上突破壁垒,深度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新工科的重要特征是知识结构的交叉复合。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完成的基础上,全程实施“不同课程组合”的“一生一案”制,学生可根据学业进度、科研兴趣、个人发展等需要,突破传统壁垒,可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跨时空修读课程。在此模式下,学生选择自由度增大,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科交叉优势明显。

    三、“四头并进,新工科人才核心要素融入培养过程

    (一)基于能力提升,优化课程供给

    开发和提供多类优质课程资源,满足不同阶段学生多元选择的需要。在大类培养阶段,为了专业方向衔接的需要,增设专业预修课,各专业大类方向按模块设置选修课程。重视强化数学、物理、英语、电路等10门荣誉核心基础课程建设和督导。为了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科技前瞻性等需要,开设荣誉先锋课程,即以“项目驱动式”“问题导向式”和“前沿领略式”为特色的学院专设选修课,如数学建模、发明与实践、算法与编程实践、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等,提高学生创新意识、设计能力、科技前瞻性和领导力等。开展对重点实验课程的试点改革,增强学生工程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进入专业后全程开展系统实训SEP计划。

    (二)基于复合融通,加强知识交叉

    “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通过交叉学分设置(10-15分)和认定机制,引导学生跨学科专业选课;或要求学生选择专业自主创设的交叉整合课程;或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竞赛,从而更好地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多元化、复合型发展。创设6大模块的专业交叉课程群,如自动化+机器人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感知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标准化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科学引导学生跨专业选课。依托多学科交叉平台,供学生本硕创新、学科竞赛、综合工训。鼓励学生辅修知识产权、标准化等具有计量特色的第二专业,完善行业相关知识结构。

    (三)基于创新培养,强化学创融合

    构建“课程牵引、社团招募、导师指导、学分认定、重奖激励”五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使专业学习和创新实践有机融合,兴趣爱好和社团活动充分结合,创新导师和专业导师点面结合,学分认可和奖励基金双管齐下。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动力和创新成效显著增强。

    (四)基于视野拓展,加强交流力度

    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芬兰、捷克等国家的高校和名企建立交流访学和实习项目;设立高额访学奖励基金,制定交流学分互认机制,以充分满足学生“拓视野、长才识”的需求。

(摘编自《中国大学教学》2022年第2期  作者:毛成 赵春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