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工程师大学校“企业教席”:高等工程教育产教融合实现路径

编辑日期:2022-08-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企业教席”是法国工程师大学校与企业落实合作举措、推进产教融合的特色成果和有效机制。深入研究其成熟的产教融合机制,可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企业教席的概念内涵

    法国是世界上首个专业化开展高等工程教育的国家。“企业教席”(Chaire d’entreprise,又称“教学与研究教席”),是法国工程师大学校推进产教融合的特色成果和有效机制。企业教席制度将校企合作模式从点对点、单向度的分散式发展归置于标准化合作框架下高效推进,被视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对接经济社会的关键窗口。

    企业教席由一家或多家企业出资设立,各工程师大学校通过在教席类型、资金投入、行动范围、管理架构、运作期限等方面设置框架性规定,为各类规模企业主导设立或协同参与教席提供明确路径。企业教席淡化个体属性,强调多元且落地的团队合作。设立教席后,校企围绕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共同关切重点议题组建团队。高校推选一位或多位主题相关领域教学科研人员主持教席,教席负责人除具备教席设定领域专业知识外,还需发挥联动政产学研各利益相关方的中枢作用。团队核心成员由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和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混编组成,根据教席运作需要,设置如研判发展方向的战略委员会、推动合作落地的行动工作组、衡量运作实效的评估委员会等。校企通过教席在教学、科研、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充分融合学校教学科研力量和企业研发应用实际,推动教席可持续发展。

    二、法国工程师大学校企业教席运作机制

    (一)以标准化合作框架明确企业教席功能定位

    企业教席以企业资助为前提,共同主题为核心,在标准化框架下运作发展。设立教席意味着企业成为学校重 点合作伙伴,学校充分调动资源,针对教席主题与企业共同组建教学科研和管理团队,并开展深入合作。各工程师大学校对教席类型、行动范围、运作期限等作出明确框架性规定,在合作框架下校企进一步匹配需求,发展特色。

    合作框架将企业教席划分类型,划定行动范围。教学型教席侧重以学校人才培养为中心,企业通过参与教学管理、开设专门课程和专业、设立奖助学金、提供企业参观和实习机会、培养企业博士等参与工程人才培养。研究型教席侧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企业利用学校科教资源,针对企业难题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展专项研究,共同举办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新思路。制度型(又称教学与研究型)教席融合两类教席的特点和优势,使校企合作易于实现多途径、全链路、深融合发展,成为最常见的教席类型。

    企业教席下的校企合作兼具长期稳定和适应时代变化的特点。合作框架要求校企围绕主题开展至少三年的合作,到期后双方根据发展需要选择结束教席或继续新一轮合作并调整战略重点。

    (二)以市场化运行模式保障校企双方供需匹配

    在标准化合作框架基础上,工程师大学校面向企业详细介绍学校师资力量、学科实力、科研水平等优势,对企业教席设立的资金投入、参与方数量、成果产出、资源支持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使其运作呈现市场化特征。以国立里昂应用科学学院为例,该校向企业公开各类型教席投入要求、预期成果及学校资源保障情况,以找寻匹配度,达成合作意向。

    除提供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及设备设施等资源为注资企业解决实践问题、共享国家资助等硬性收益外,工程师大学校还列举提升形象声誉、面向学生推广雇主品牌等软性收益,以增强教席对企业的吸引力。

    (三)以多元化合作网络广泛吸引利益相关者深度参与

    企业教席在标准化框架下和市场化运作中,构建丰富多元的合作网络。就企业规模而言,大企业可通过独家资助成立教席,中小微企业可选择赞助参与教席下设项目;就区位因素而言,学校可面向城市、大区、国家、欧洲、世界不同维度,发展区域性或国际化教席;就参与方性质而言,学校作为中心枢纽,连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等利益攸关方,构建广泛社会合作网络。

    以成立于2017年的中央理工高等电力学院光学主题教席为例,该教席由多方共同出资设立和支持运作,注资20万欧元可成为创始资助方,参与战略制定和管理;中小规模企业可通过每年投入5千至2万欧元不等的资金成为不同级别企业伙伴,参与一项或多项行动;学术合作方可通过共享学术资源、共建光学相关新专业及课程等,合力推进光学领域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

    三、法国工程师大学校企业教席有效运行内在动因

    企业教席制度有效运作的关键,在于各参与方找到了利益契合点,共同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其内在动因是国家战略需求驱动、税收政策强化激励和工程认证体系制度保障。

    (一)国家战略需求驱动高校竞争市场资源

    21世纪以来,法国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重点,为实现经济长期发展和“再工业化”,相继制定了系列战略和计划,为校企合作划定了优先领域并予以资源支持和政策保障。例如,2010年法国启动“未来投资计划”,首期投入350亿欧元,连续四期总投入金额高达770亿欧元,始终围绕产学研协同,明确资源配置,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面向战略领域合作创新。

    (二)法定税收政策激励校企合作真正落地

     2003年法国颁布《赞助、协会和基金会法》,规定企业赞助非营利性公共事业,当年上缴税款可免其赞助金额的60%,减免最高额度不超过企业总营业额的0.5%,超出部分可顺延至后五年继续享受减税。该政策有力推动了法国企业出资赞助教育等非营利性公共事业,加速了各类基金会发展。各工程师大学校及其基金会官网都详细介绍企业捐赠可享受的税收减免政策,吸引企业投资。

    (三)工程认证体系贯通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

    工程认证针对学校主体,将产学合作、科教融合纳入认证标准予以明确要求,保障工程师大学校以企业教席为抓手,对标认证细则落实相关要求,实现校企关系持续深入发展。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对工程师大学校和工程师学历教育进行评估认证,定期发布、更新工程教育领域标准文件和工程师学历教育认证指南。工程师大学校必须通过CTI的评估认证才有权颁发法国教育部认可的工程师学历证书,获得认证的学校每五年需接受CTI的评估检查。认证细则包括任务与组织、开放与合作、培养计划、招生、教学、就业、质量保证和持续发展七方面。

    四、企业教席制度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产教融合的启示

    产教融合是系统性工程,需各利益相关方协同推进。我国应充分借鉴有益经验,发挥高校和企业双主体作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统筹资源:利益相关者共筑工程教育生态系统

     资源配置和生态体系是机制良好运作的关键,政府、高校和企业应协同构筑多维度和多层级工程教育生态系统。从政府维度看,国家应推动宏观战略规划与配套政策法规协同,高效联动各级政府及教育、财政、人社等职能部门,构建省市—区域—国家多级政策协调发展网络。从高校维度看,应大力构建院校、校校、校企合作网络,既针对自身优势、本土需求、中国特色发展内部协作网,又对标国际标准、对接世界一流高校和企业,加强合作,提升全球影响力。从企业维度看,应着眼于区位特点、行业特征等挖掘自身优势,鼓励中小企业秉持就近和量力而行原则发展校企合作。

    (二)机制创新:高校主动搭建“企业教席”运行平台

    高校应充分借鉴法国企业教席模式,探索开创基于主题的深度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形成高校和企业师资“旋转门”制度。首先,明确教席主题。通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战略优先方面和产业核心技术领域,划定能将自身优势与企业需求匹配的合作领域和主题,形成目录清单。其次,制定标准框架。对企业规模、参与数量、投资金额等作出规定,在管理架构、投资收益、合作成果等方面细化条件,将校企合作举措归置于标准化框架下开展市场化运作。再次,搭建战略平台。设立基金会、企业关系委员会等招商引资和战略统领平台,整体推动校企合作。积极搭建双向度人员流转平台,高校从教学、科研、管理队伍中选派人员并面向企业管理层、技术专家设置教席岗位,双方组建新团队在期限内共同开展与主题相关教学、科研、创新活动。教席合作到期后,高校可为企业人员提供企业关系咨询委员等岗位,高校教学科研人员亦可在企业研发部门担任学术咨询专家,延续校企合作成果。

(摘编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  作者:李敏 征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