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数字经济时代新文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四级联动

编辑日期:2022-09-30 作者: 阅读:1
【字体: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提升了对数字人才的需求,新文科的建设也推动了复合型文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四级联动人才培养体系是以数字经济新技术发展为背景,围绕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按照“八维一体”的建设思路,构建“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级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

 


图1:四级联动培养体系

 

通过四级联动培养体系对新文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深度培养,该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做好以下方面:一是顶层设计。明确新文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二是课程抓手。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完善交叉学科及专创融合课程体系设置;三是落地实施策略。根据学校实际,做好培养模式、实施路径和运作模式的方案设计。四是落地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保障,包括评价反馈、运作机制和保障体系。下文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对其实践探索进行分析。

一、四级联动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

结合数字经济时代的现实需求和武汉理工大学的特色优势,进一步细化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首先是交叉学科知识能力层,这一层次主要面向新文科专业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互联网和数字科学等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二是专创融合层,这一层次主要面向参与创新创业相关活动、项目训练和比赛的学生,培养学生将交叉学科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三是综合实践层,主要面向创业团队,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二、四级联动培养体系的关键抓手

课程体系由课程群构成,课程群由课程构成。课程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按照重要性可以分为核心课、专业特色课程以及非核心课。以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实践探索重构课程体系,结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分为三个耦合课程群,一是新文科交叉学科课程群,顺应数字经济时代趋势设置专业所需交叉学科基础课、交叉学科公共课和交叉学科细分方向课,以必修课、公选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形式开展。二是专创融合课程群,包括创新创业公共基础课、创新创业通识选修课、创新创业专业课等,以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形式开展,进行创新创业知识、方法、工具和创业案例的教与学,引导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理解创新创业理论、掌握创新创业方法。三是实践训练课程群,包括开设创新创业实训课和创新创业专题培训课,开展沙盘模拟、创新产品打造、创新创业竞赛指导以及系列专题培训,培养学生具有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和项目实践的综合能力。

三、四级联动培养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四级联动培养模式

一是丰富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创新创业案例教学、创新创业模拟实验教学、企业联合教学、专题沙龙等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能力与创新创业知识能力融合,解决现实问题。

二是建立多阶段联动的培养模式,结合“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阶段联动培养需求,设计四级联动培养模式,实践探索课外兴趣班、双创导师工作坊、比赛训练营、夏(冬)令营等多种培养模式。通过灵活的小班授课和差异化项目实训方式,实现新文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个性化分层培养。

(二)实施路径

在创意阶段和创新阶段,主要实施科教融合的路径。一方面,从新文科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复合型专业能力培养入手,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科研课题、外部科研机构项目、企业联合研发项目等多种项目渠道,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将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科技创新项目中。

在创造阶段和创业阶段,实施产教融合的策略,依托数字经济背景,立足各行业,探索校、政、企、社四方合作,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等。

(三)运作模式

结合四级联动阶段,实践探索模拟实验、项目实训、双创竞赛、平台孵化四类运作模式。创意阶段主要采用虚拟仿真训练模式,包括创业模拟经营、商业画布、商业洞察等虚拟仿真项目训练,引导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兴趣,激发创意想法。创新和创造阶段主要采用项目训练模式和双创比赛模式。

四、四级联动培养体系的管理保障

(一)运作机制

实践探索多主体协同运作机制。一是健全各级创新创业基地的运营管理机制和入驻创业团队的管理机制。二是优化双创导师管理机制。三是建立学院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运作机制,整合全校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资源、学生资源和导师资源,共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各项活动的开展。四是建立开放灵活的校外合作机制,鼓励和当地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合作。

(二)保障体系

实践探索完善硬件保障和软件保障。硬件保障方面,创意—创新培养阶段使用的硬件平台包括模拟实验和虚拟仿真训练的教学场地、设备和线上平台。创新—创造培养阶段使用的硬件平台主要有各学院或各校区建设的创客空间,一站式保障学生能够将创意变成创新设计产品原型。创造—创业阶段,依托学校的创业梦工场,为团队注册公司提供注册场地和工位资源,对于项目质量优良、具备市场化转化条件的,进一步对接发展所需要的社会资源。

软件保障方面,一是健全组织保障,建立校级创新创业领导小组进行顶层决策;建立创业学院,有效协同校内外多方机构和整合各方资源。二是做好双创师资保障,一方面强化内部师资学习,组织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相关会议和培训,开展“传、帮、带”活动。另一方面引进外部师资,打破校企壁垒,充分发挥校外创业导师作用。联合校内外师资成立双创导师工作坊、咨询工作室和研究中心。三是做好资金保障,丰富资金筹措渠道,用好专项资金、孵化基金、校外合作项目基金等,为上述运作提供资金保障。

(三)评价反馈

实践探索通过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评价反馈形成闭环,持续改进、弥补不足、迭代优化。一是完善管理体系,明确各组织机构职责、管控事项、工作流程,并将设计的程序与制度匹配。二是完善评价反馈机制,要求相关主体对四个培养阶段及时反馈实施、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完成诊断报告及信息发布,将整改目标、时间、路径和要求通过一定的工作流程落到实处。

(摘编自《创新与创业教育》2022年第6期  作者:刘勤 谢春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