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优化

编辑日期:2022-10-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截至2020年底,日本私立高等学校共有3510所,占高等学校总数的88.77%,私立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为284.29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75.99%,私立高等教育已然成为日本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即便如此,日本社会适龄人口持续减少,仍给私立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鉴于此,日本政府在进入21世纪以来进行系列“结构改革”,私立高等教育结构也表现出适应性变化。

    一、21世纪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结构的整体概况

    日本政府受“自由化”教育改革政策的影响,在新增设的私立大学和短期大学中,多采用地方政府和学校法人合作的公私合作方式,通过引入“放宽限制”的市场竞争机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21世纪,日本社会严峻的人口危机形势给高等教育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时期,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结构在整体上实现了“量减质提”的转变。

    第一,私立高校数量减少。与2000年相比,2020年日本私立高校总数减少了133所,其中专修学校减少了79所,短期大学减少了191所,高等专门学校数量保持不变,而四年制大学(含研究生院)增加了137所。

    第二,私立高校在校生人数减少。与2000年相比,2020年私立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总人数减少了3.91万人,其中专修学校减少了1.03万人,高等专门学校减少了0.03万人,短期大学减少了19.68万人,而四年制大学增加了14.94万人,研究生院增加了1.89万人。

    第三,私立高等教育内部差距缩小。在2000年,日本私立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在校生规模比为13:30:1,而这一比例在2020年变成了8:25:1。可见,私立高等教育不同层次在校生规模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二、21世纪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在此背景下,日本私立高校纷纷通过调整自身的生源结构、学科结构和办学模式等来应对人口危机。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在21世纪进入“量减质提”的结构优化时期,具体表现在层次、形式、学科、区域四大结构调整方面。

    (一)层次结构:本科和研究生占比提高,层次重心不断上移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的发展陷入停滞,日本政府认识到科技水平发展依托于人才,人才培养又与教育密切相关,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高层次教育。因此,进入21世纪,日本政府开始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改革,私立高等教育得到极大发展,尤其体现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上。日本私立高校的本科生数量从2000年的200.87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215.81万人,增加了14.94万人,增长率为7.44%。日本私立高校的研究生数量从2000年的6.7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8.59万人,增加了1.89万人,增长率为28.2%。

    与之相反,专科层次在校生数量在不断缩减,从2000年的89.22万人减少到2020年的68.48万人,减少了20.74万人,增长率为-23.24%。其中,私立短期大学在校生数量从2000年的29.88万人锐减到2020年的10.20万人,减少了19.68万人,增长率高达-65.85%。短期大学虽然在学程短、地方学员易于报考与就读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但日本社会结构和职业结构急剧变化,短期大学在与四年制大学或专修学校的竞争中,暴露出办学定位不明的问题,而专修学校比短期大学更具适应性,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多功能性等社区学院特征。

    (二)形式结构:非全日制学生规模扩大,就读形式逐渐多样化

    进入21世纪,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成为日本全社会的共识。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出现回落,非全日制学生规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私立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学生数量从2000年的210.43万人减少到2020年的209.59万人,减少了0.84万人,在私立高等教育的学生总数中占比从2000年的86.25%降至2020年的81.71%。私立高等教育的非全日制学生数量从2000年的33.54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46.93万人,增长了13.39万人,增长率为39.92%,在私立高等教育的学生总数中占比从2000年的13.75%上升至2020年的18.29%。不仅私立高等教育的非全日制学生数量逐年攀升,而且其就读形式也表现出多元化,各私立高校利用“科目等履修生制度”“长期履修学生制度”“夜大学”“夜间研究生院”等方式灵活地应对在职人员的不同学习需求。

    (三)学科结构:应用性学科占比增加,与社会需求契合度增强

    21世纪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前五的学科类别一直是社会科学类、工学类、人文科学类、保健类和教育类。总体来看,学科分布更加倾向应用性。一方面,以保健类为代表的更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性学科招生规模出现“井喷式”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使得日本社会即将进入“人生100岁时代”,人们对生活保健呈现出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文科专业类规模不断压缩。这是因为文科与理科相比具有费用少、易转换等特点,所需办学条件也相对简单。但是随着人口少子化、老龄化问题的出现,日本的各大高校需要尽快应对新的社会需求,基于此,各大学被要求缩小人文社科专业招生规模。

    (四)区域结构:经济发达地区私立高等教育呈规模发展态势,区域高地形成

    21世纪,日本各区域私立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均呈现不同程度缩减,但同时在校生分布也更集中于经济富庶地区。主要有两大原因导致:其一,政策的安排。战后,为使国立大学的布局比较合理,日本政府规定每一个府县设立一所新的国立大学,但对私立大学的设置与发展则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私立高校得以在优势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二,市场的吸引。在经济富庶的地区,日本私立高校与资本市场联姻,促进了高等教育“供应商”的多元化,推动了私立高等教育发展高地的形成。

    三、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优化的启示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迈入质量为先、特色发展的新阶段,亟需处理好规模与质量、需求与供给、学科与产业、中央与地方等关系,不断优化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办高等教育结构。

    (一)优化办学层次结构,高质量发展民办本科及研究生教育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与本专科教育的规模还不太协调。截至2020年底,在我国的771所民办高校中,本科层次高校有434所,专科层次高校有337所,具备研究生层次培养资格的高校仅有6所(含西湖大学)。从招生人数上看,2020年我国民办高校专科招收108.85万人,本科招收110.84万人,研究生招收仅1015人,专科生与本科生的招生比例为1:1.02,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招生比例为1:1092;从在学人数上看,我国民办普通本专科在学791.34万人,硕士研究生在学2556人,博士研究生在学608人。虽然我国民办高校在研究生的办学层次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从整体上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明显偏低。

    与中国相比,日本私立高校之所以能获得社会和民众的认可,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源于私立高等教育中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内容的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得力于日本政府“科技创造立国”基本国策下对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支持。借鉴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的经验,我国民办高校要把发展重心由规模扩张、空间拓展转移到提高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上来,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一方面,支持我国民办高校开办职业本科教育。日本私立高校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将职业教育与人们认同的高学历文凭相钩连,逐渐提升民众对高技能人才的认可度。我国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这无疑为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契机。

    另一方面,增加部分民办高校的研究生学位类别和学位授予资格。鼓励办学特色鲜明、密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民办高校组建以学科为导向的教学科研组织,优先支持基础条件好的民办高校申请研究生学位授予点。

    (二)完善就读形式结构,着力扩大民办高校非全日制招生规模

    日本的《教育基本法》中确立了“终身教育活动与国民经济直接挂钩”“文部省与通产省全面负责”等改革举措,强调终身学习的市场机制。日本许多私立高校还开设了以退休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大学”和“老年研究生院”。借鉴日本经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要着力从政策法规和高校建设两个层面拓展非全日制学生的规模

    其一,完善教育基本法规。要为以民办高校为载体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法律保障,为非全日制学生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和衔接制定相应的教育法规,促使不同身份与年龄的人选择民办高校非全日制学习形式。

    其二,鼓励民办高校谋求人才培养形式的创新。民办高校非全日制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形式要更加多样化:既培养专科层次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又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学术型专业人才。民办高校要增加非全日制教育的办学规模,扩招对象可以放在退役军人、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非传统生源群体,优化成教、自考、电大等非全日制学历文凭获取的路径,形成在校教育与远程教育、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相结合的多样态格局。

    (三)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依据社会需求发展应用性学科

    随着日本对于儿童教育和老年人护理的需求迅速增长,许多私立高校敏锐地捕捉到就业市场这一趋势,在压缩传统学科专业的同时,大量增设或改设看护、营养、医疗、保育等相关学科专业。我国民办高校在学科专业调整过程中,需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进一步彰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其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引导职能。省级以上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地区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学科布局进行引导,扩大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的办学自主权,支持民办高校建立学科与社会经济运行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机制。

    其二,支持民办高校积极对标市场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民办高校要把握好自身在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增强学科专业和产业结构的对接度。

    (四)引导优化区域办学结构,扶持中西部地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

    从日本的区域发展历史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私立高校数量和学生数量都占据了较高的比重,而相对偏远的地区占比则相对较低。尽管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引导调整,私立高校分布仍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优化起到了警示。首先,要鼓励东部地区民办高校走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之路。东部地区的民办高校要瞄准服务域,突出地方性、应用型,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建设扎根地方、服务区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其次,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落实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摘编自《大学教育科学》2022年第5期  作者:张玲 蒋家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