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兰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组织要素与实现路径
奥克兰大学作为新西兰规模最大、教学科研水平提升最为迅速的高等教育机构,被学者们公认为是在大学转型与创业活动互动发展中产生的典型的创业型大学,其教育生态系统更是全球高校创业教育的新典范。
一、奥克兰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组织要素
从组织生态学角度来看,奥克兰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主要由自控要素(奥克兰大学商学院、跨学科研究中心)、关联要素(咨询小组、“冰屋”)以及他控要素(社会文化、学校文化)三种要素群构成,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图1:奥克兰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组织要素及其关系
(一)自控要素:奥克兰大学商学院与跨学科研究中心
1.奥克兰大学商学院
奥克兰大学商学院是奥克兰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奥克兰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的提供者和组织者,也是创业活动的安排者和承办者。在课程方面,奥克兰大学商学院为学生创业开设了一系列学位项目和证书项目,并据此设置相关课程。学位项目主要包括针对本科生的商业学士项目和针对研究生的商务与创业硕士项目两大类。证书项目主要有商务研究生文凭和商业与创业研究生证书两大类。学位项目和证书项目涵盖的课程主要有创新与创业、商业与创业、工商管理等。除提供必要的课程外,奥克兰大学商学院还组织创办一系列创业活动。如商学院于2009年设立了“创业者挑战项目”(Entrepreneurs Challenge),该项目每年将有100万新西兰元用于资助学生创办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全国性企业。
2.跨学科研究中心
跨学科研究不仅能够较好地适应新知识生产模式,同时亦对知识创新、市场化、商业化具有推进作用。奥克兰大学校长在与咨询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成立了一系列跨学科研究中心,每个跨学科研究中心都能得到来自学校50万新西兰元的投资,横跨校内多个不同的院系。例如奥克兰大学的生物工程研究所作为新西兰顶尖的研究机构,其核心研究涉及数学和工程科学在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应用,其下分别设置了数个跨学科研究小组和研究团队开展专项研究,最后集合形成更具突破性的成果。
(二)关联要素:咨询小组与“冰屋”(Icehouse)
1.技术转移机构——咨询小组
作为奥克兰大学商业化研究、技术转移和教育培训机构,咨询小组通过企业化的运作模式为加强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一站式服务。由于咨询小组在组织管理方面并不受奥克兰大学的直接影响,因此能够更专注于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咨询小组在科研成果商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仅2017年就成功获得2.15亿新西兰元的支持。
目前,咨询小组下设技术部、政府联络部、市场联络部和国际部等多个专业部门,拥有员工超过700名,其中90%为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咨询小组主要负责两种类型的科研转化。一类是公共型研究。公共型研究通常由政府、基金会等公共部门提供资助,委托大学教职人员开展研究,由咨询小组负责将科研成果商业化,最终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大学所有。在价值分配方面,遵循三分之一原则,即咨询小组、技术发明者和发明者部门各享有三分之一。另一类被称为企业资助型研究。此类研究遵循“谁资助,谁拥有”的原则,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通常归企业资助方所有。除此之外,咨询小组也十分重视为教师和学生自主创新与自主创业过程提供服务。咨询小组所提供的多样化服务包括为教师和学生建立的新创企业提供培训与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业活动,为不同系科间的合作研究搭建信息平台等。
2.创业孵化平台——“冰屋”
奥克兰大学创业孵化平台“冰屋”与其他孵化平台有所不同,它不受大学行政机构的直接管理,是完全独立于大学之外的一种自治机构。“冰屋”专注于为新创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基础设施和服务,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并实现产业化。
“冰屋”自建立之初便成立了董事会,董事会成员通常由奥克兰大学校领导以及奥克兰大学商学院、企业、“冰屋”等各方具有丰富商业经验的代表组成,最大程度体现了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及价值取向。“冰屋”虽然是大学创业孵化器,但却以公益信托的形式成立,拥有自己的信托委员会,并由国际创业中心基金会所有。“冰屋”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奥克兰大学和商业界的双向互动,让奥克兰大学和初创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创立者和管理者都能从中获益。
(三)他控要素: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
奥克兰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形成一方面需要组织机构的依托,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内外部组织文化的支持。总体来看,奥克兰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他控要素主要包括融入在学校文化当中的创业基因和新西兰社会普遍支持创业的文化两个方面。从学校文化来看,奥克兰大学的学生及教职工积极参与各类创业活动,形成了“学术与创业相依”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长期以来,学校所创建的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和管理体系集中体现了奥克兰大学所蕴含的创新创业意识,这些都为营造浓厚的校内创业文化氛围奠定了基础。从社会层面来看,新西兰社会普遍存在勇于冒险、鼓励创新、质疑权威、允许失败的创业文化,这使新西兰形成了一个由风险投资家、风险资本家以及各种中介机构组成的高效运作的风险投资市场。总之,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相互依存、彼此支撑,共同为奥克兰大学构筑了完整的创新创业文化品格。
二、奥克兰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路径
(一)以社会资源为依托,打造“多师复合”师资队伍
奥克兰大学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依托社会资源打造了一支“懂管理、通经济、会创业”的师资队伍,服务于高校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科研转化。奥克兰大学的创业教育师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课程教师,另一类是创业导师。就课程教师而言,奥克兰大学汇集多方师资力量,并依据岗位要求给予教师不同职位:一是终身教职教师,二是教学人员,三是讲师。其中,终身教职教师多为经济学或社会学专业背景的博士,主要职责是专注于创业学领域的研究;教学人员负责相应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工作,主要职责是教学而较少开展研究;讲师多为学校聘用的校外具备创业相关经验的人员,如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或工商界人士等,职责是教学。就创业导师而言,奥克兰大学专门为“释放空间”(Unleash Space)的学生创业者一对一提供创业导师。“释放空间”作为学生创业者创造、发明、实验的自由乐园,其宗旨是将最好的创意带入生活,从而加速颠覆性创意的产生。总体来看,奥克兰大学在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打造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改变了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存在的教学与创业、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进一步促进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转。
(二)以技术转化为内容,加速产学研用协同共生
奥克兰大学在推动创业教育过程中,始终强调并重视与产业部门的合作,努力创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转化体系。奥克兰大学与产业关系的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学院改变科技成果发表与出版的传统方式,直接把知识转移出去;第二阶段是咨询小组把技术从研究中筛选出来并为其找到用武之地;第三阶段是通过“冰屋”将知识与技术从大学里转移出来,最终实现创新活动的价值。虽然商学院、咨询小组和“冰屋”这三个机构都有各自独立又明确的身份,但随着奥克兰大学与产业的边界逐渐模糊,其部分职能也开始重叠。同时,奥克兰大学与产业之间的双向流动越来越频繁。在这种互动交流中,商学院、咨询小组和“冰屋”共同发挥着过滤作用,这不仅为新创企业的成长创设了条件,同样也“自下而上”地滋养了学校的创业精神与商业文化。
(三)以公共服务为内容,完善创新创业政校关系
在奥克兰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政府以提供公共服务保障为内容,与高校达成的是一种相辅相成、互利共益、合作共赢的松散耦合关系。为实现创新创业的可持续性,新西兰政府作为制度企业家,通过创新政策和制度安排的有效供给,主要发挥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确保奥克兰大学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引导和激励大学与政府、企业合作,向创新创业方向发展;二是关注奥克兰大学创新创业环境的建设,如政策制定、资金支持、舆论导向等,为产学研合作创造条件;三是致力于形成新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为协同创新提供系统、便捷、高效的服务。在新西兰政府政策驱动下,奥克兰大学的学科制度和校内文化也在朝着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方向转变。
伴随着学术资本转化与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奥克兰大学主动打造并形成了学术通往产业、商业的开放式链条,履行了技术应用与商业化的使命,其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摘编自《高校教育管理》2022年第5期 作者:尹理智 杨明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