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选择研究

编辑日期:2023-03-03 作者: 阅读:1
【字体:

    2001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发布《高等教育资格框架》,正式将就业能力列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内容。作为英国高等教育六大优先战略之一,就业能力被视作学生在高等教育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英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框架选择

    高等教育学会(Higher Education Academy,简称HEA)是英国政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机构。2015年,HEA设计开发《高等教育嵌入就业能力框架》(简称《框架》)(详见图1),涵盖学生发展的优先主题,适用于不同的学科专业、研究模式和机构背景。

 

       

 

 

 

1:高等教育嵌入就业能力框架

    (一)树立三大发展理念

    《框架》外圈以“包容、参与和协作”为发展理念,集结政府、高校、雇主、学生、家长、校友、就业服务机构等高等教育利益攸关者,共同构建一个旨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生态圈。所谓“包容”,指的是将就业能力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方式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纵向上,高校不仅要关注毕业生获得初次就业的“即战力”,更应注重培养他们入职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横向上,只有将高等教育利益相关方集聚到“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语境中,通过共同“参与”和统筹“协作”,把就业能力嵌入高校课程和学生活动,融入机构文化和社会环境,才可为大学生提供发展知识、技能、经验、行为的良好环境,以有效就业的方式最终服务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十大焦点领域

     《框架》提炼出就业能力不可或缺的十大领域,可分为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和文化资本。其中,人力资本主要回答了“知道如何做”的问题,即个体通过正式学历教育和工作生活经验所习得的专业知识和通用能力,包括专业、技术和可转移技能;知识和应用、反思和表达。心理资本属于“认识和表现自我”的过程,包括自信、韧性和适应性;行为、品质和价值观。文化资本则构建了“我与外界”的联系,指的是一系列有益于增强就业者属性,特别是提升职场功能性及契合度的经历和关系,具体包括自我、社会和文化意识;企业和企业家精神;职业指导和管理;经验和网络。

    (三)明确四大循环步骤

    《框架》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了具体的“四步走”循环实施方案。第一步是定义就业能力,在就业能力的内涵和优先事项上达成共识。第二步是审核供给和规划,即对照市场需求明确发展方向,了解当前就业能力供给的现状。第三步是确定优先行动,确立方案实施的重点包括确定向学生介绍就业能力概念的时间和方式、构建就业能力网络等,该阶段的关键词是“拓宽视野”和“雇主合作”。第四步是评估实施影响,即定期测量、全程跟踪和有效评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水平,及时更新概念并优化方案。

    三、英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选择

    (一)包容:将就业能力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1.将就业能力纳入学校发展规划

    伯明翰大学在其《战略框架2015-2020》的子规划“面向未来学习”中6次提到就业能力,希望在制度文化引领下,持续提升教学质量,通过一流的就业能力教育支持学生成为社会栋梁。

    2.将就业能力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框架》提出的“毕业生属性与能力”要求,许多英国一流高校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清晰阐述了就业能力要素。利兹大学发布“技能地图”,梳理了13项有助于学生有效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技能,包括沟通技巧、团队合作、领导力、创造性解决问题、商业意识、灵活性、主动性、规划和组织、分析技巧、研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独立工作、时间管理等。

    3.将就业能力嵌入课程

    从现有实践看,英国高校将就业能力嵌入课程的方法主要有设立就业能力专题模块、加强课程实践教学和跨学科挑战等。(1)模块课程。个人技能奖(Personal Skills Award,简称PSA)是伯明翰大学为本科生设立的就业能力项目,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发展和表达雇主所需的技能,为实际招聘做准备。PSA由一系列的技能课程、教学模块和经校方认可的240余项校园活动组成,每门课程和每个活动都有相应分数,学生可通过积分来获得对应级别的奖项。(2)实践课程。诺丁汉大学建筑系在延续“集中授课+小组指导”的教学模式基础上,依托设计项目载体,有效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思维拓展、协调沟通等雇主重视的可转移技能。(3)跨学科课程。曼彻斯特大学成立本科跨学科学习学院,提供包括人工智能、数字社会、语言技术、领导力等多主题的课程,鼓励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开展学习活动。跨学科学习经历将帮助毕业生向雇主有力证明自身所具备的多元视角、交融知识、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团队经验和沟通技巧。

    (二)参与:强化雇主导向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1.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和评估

    曼彻斯特大学始终秉持“为就业做准备”的教育宗旨,坚持以雇主所需技能标准来培养学生。学校聘请的3000余名行业专家、雇主通过参与课程设计、教学辅导、讲座咨询和科研合作,将最新的市场动态和需求带入课堂,引导大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3.提供学生实践机会和建议

    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学徒制、行业安置、实习等社会实践,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占据优势。(1)学徒制。英国现代学徒制对参与者实行校内课程学习(20%)和至少一年的企业在岗实习(80%)相结合的一贯制培养。其职业标准体系由业界开发并由雇主全程主导实施,包括学员定级、授课指导、质量监控、每周反馈、考核评估等。(2)行业安置。“伯明翰项目”是伯明翰大学为大一学生提供的一个与雇主共同工作的小组项目,旨在帮助学生感悟企业家精神,提高技能、发现优势、树立自信。参与者将与行业专家和学者共同开发创新商业方案,以解决一个现实中的社会或环境问题。(3)实习。曼彻斯特大学的“实习计划”,不仅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在大学/慈善机构/非盈利组织、为期八周、全职、带薪的实习机会和暑期专门培训;还通过Facebook、职业链等渠道为预科、一年级和二年级和国际学生推送企业的实习或兼职信息。

    (三)协作:英国高校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生态圈

    1.就业能力引领项目

    除课堂学习外,高校还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来发展受雇所需的能力。曼彻斯特大学最负盛名的课外荣誉“Stellify奖”推崇“行动更多、梦想更多、尝试更多、成就更多”,包括任务:一是“领导力项目”,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担任两个经学校认可的领导力角色或同一个角色担任满两年;也可参加一年海外学习或实习,接受“全球挑战”。二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伦理大挑战”,新生在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上自由组建跨学科小组,围绕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等社会热点开展讨论;大二学生通过参加以“社会公正”为主题的在线课程,聆听相关领域专家的讲座,探讨国家能源、心理健康、高等教育等议题;大三/大四学生将开展以“职业道德”为主题的研讨,包括职场欺凌、健康服务和网络安全等。三是“志愿活动”,包括支持当地的志愿组织和国际慈善机构,如英国红十字会、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等,甚至自创项目。

    2.定制的的职业指导

    伦敦大学学院职业发展中心(UCL Careers)由60多名行业顾问、职业顾问和就业能力顾问组成,全力支持该校在读学生、早期研究人员以及毕业两年内的校友实现职业抱负。申请者可参加心理、性格、推理、情境判断等测试;评估自身个性、行为、知识和技能;获得一对一职业指导、模拟练习小组研讨、团队合作和不同阶段/形式的面试;完善简历、求职信和申请表;形成“进步档案”。

    3.全面的就业支持服务

    伦敦大学学院设有大量的招聘和社交活动以及职业生涯计划、商业竞赛等系列技能提升活动。英国高校还为学生的就业和实习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保障。伯明翰大学允许学生休学一年来完成实习;为弱势学生群体提供“工作经验奖学金”,以确保每位学生能够平等地获得高质量的工作经验。

    4.良性循环的校友网络

    伯明翰大学的“指导计划”聘请各领域知名校友作为职业导师,对申请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分享专业知识和成长经历,为他们进入职场提供宝贵建议。

(摘编自《外国教育研究》2022年第11期  作者:沈婷 叶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