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驻校企业家制度的组织形式与启示

编辑日期:2023-04-03 作者: 阅读:1
【字体:

    驻校企业家最早盛行于美国,他们可以是创办过一系列企业的企业家,也可以是来自特定行业的专家、企业主管、投资者或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学者等,他们具备评估初创公司形成和预估风险的经验和能力。驻校企业家制度可以有效弥补高校自身的组结构性缺陷,起到促进校内科研成果市场化和补充创业教育专业化师资的作用。

    一、美国高校驻校企业家制度

    (一)弥合创业教育与商业世界之间的鸿沟

   在美国,驻校企业家作为一种改进教学、学术研究与商业之间互动的中介,能够给予有效的创业建议,将学术研究与商业实践联系起来。驻校企业家可以带来真实商业环境中的实战经验,让学生在接受校内创业教学的同时,被来自商业世界的干预措施所影响。同时,驻校企业家具备丰富的社会资源,一方面可以作为导师为校内大学生创办企业提供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创业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与校内的创业教育教学有效衔接,传授创办企业的技能和经验。

    (二)推动创意和技术向社会所需成果转化

    驻校企业家作为学生创业学习的辅助者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们可帮助学生改进和修正项目发展方向以及评估项目的产品与服务,鼓励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实践中。还可指导学生和研究人员创业,并利用自己的人脉推广学校的知识产权,为他们的创业公司寻找资金和支持者,从而达到将他们的创意和技术转化为社会所需成果的目的。此外,高校可以在校园内工作和进行研究的驻校企业家的活动中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同时还可以通过在校园内拥有高素质的世界级企业家来显著提升其学术影响力。

    (三)降低投资风险和提升创业成功率

    驻校企业家制度最早是由风险投资领域引入学术机构的,所以承担着一部分预估风险的职责。当学生对创办企业表现出足够的兴趣时,驻校企业家能为学生提供从想法到创业整个过程的辅导,以及提升学生从事创业活动所需的技能,从而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预估企业初创过程中存在的未知风险,及时将他们与有助于企业创建的区域资源联系起来。

    二、美国高校驻校企业家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

    美国高校的驻校企业家制度通常会采用项目化的形式来发挥职能作用,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并且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本文总结归纳出美国高校驻校企业家制度的三种主要组织形式:对话式、诊断式以及培训式(见表1)。

1美国高校驻校企业家项目组织形式

    (一)对话式

   对话式在美国高校中很常见,通常是通过提供行业链接,以“行业领袖”或者行业中有着丰富职业经历的混合学者作为驻校企业家。这种组织形式还经常为学生、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想要预约驻校企业家的临时联系人提供服务,以便使学生在成立初创企业时获得有效指导。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2001年开始就启动了驻校企业家计划,并成立了风险实验室(HAFT虚拟实验室),以开设课程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与成功企业家会面的独特机会。参加该项目的学生将与驻校企业家进行30分钟一对一的交流,从而有机会获得成功企业家的见解、经验和商业建议,并挖掘他们的智慧和专业知识。该计划每周开展一次活动,来访的企业家来自不同的领域,能满足学生在各领域的创业咨询需求。

    (二)诊断式

    诊断式的特点通常是聘请业界专业人士成立驻校企业家诊断网络,在聘请期间共同为有创业潜力的学生制定策略。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设立的驻校企业家岗位聘用了2-3名企业高管,聘期为6个月,其目标是加快提升该校将研究转化为初创企业的能力,并创造更多的授权收入,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创业者经营诊断网络。

    (三)培训式

    培训式在形式上更灵活和丰富,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创新成果转化。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驻校企业家项目是由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和院长办公室合作创建的,旨在为教育创新计划提供咨询服务。该项目于2018年启动,将一位有成就的企业家领袖引入校园一年,为教育研究生院社区提供社会影响、商业战略和设计等方面的指导,并帮助投资者与其他科技高管和研究人员建立联系。驻校企业家还负责召集教育创业领域的专家主持各种培训会、工作坊和研讨会等,向教育研究生院社区分享现实世界的经验,并与相关领导人创造发展和参与的机会。

    美国高校的驻校企业家制度还有一套相对完备的监管与评价体系,对驻校企业家背景信息进行审查,以确保驻校企业家的专业特长与需求相契合,以及他们的初创企业能够得到良好的管理。

    三、启示

    美国驻校企业家制度发展一方面推动了创业教育师资专业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创办企业的成功率。另一方面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尤其是在为学生与投资者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实现创新成果转化上起到了很大作用。基于此,我国高校可探索实施驻校企业家制度。

    (一)明确驻校企业家制度的教育目标

    高校驻校企业家制度需要有具象化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与校内教师创业教学进行衔接,实现各领域专业课程一体化,有效推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发展学生的各项创业技能,发掘学生成为优质企业家的潜能。

    (二)制定本土化驻校企业家聘任制度

    一方面,高校自身要形成积极、开放、多元的生态氛围,譬如设立创业中心或研发中心等。另一方面高校也要让社会上优秀、有行业专业知识的人能充分发挥效能,给予驻校企业家专业的发展支持,补充学校的创业教育资源。我国高校应该鼓励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业界专家或者校友企业家作为校内大学生的导师驻校指导,建立行之有效、完善的激励机制,实现驻校企业家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制度实施的监管与评价体系

    高校应做好驻校企业家项目开展的全过程监管工作;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并加强对他们的信息反馈,减少评价内容的局限性。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网上评价管理系统,根据评价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和价值判断。在得到评价反馈的同时,高校应与项目参与人员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或改进项目方案,以此让驻校企业家制度的实施过程更加高效和规范。

(摘编自《高校教育管理》2023年第1期  作者:施永川 王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