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洋大学: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

编辑日期:2023-05-09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目前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往往是有教育无劳动,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很重视智育,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忽视了劳动。目前不少大学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育人,因此,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认真开展劳动教育。

    (二)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标准缺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对劳动教育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等给出了专业性指导。但由于高校地处位置、办学历史、办学定位不同,人才培养规格不同,实现劳动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方法也会不同,逐步形成了本校的劳动教育特色,但缺乏统一标准,不够规范。

    (三)劳动教育的资源建设力度不大

    目前高校对劳动教育还都处于探索实施之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课程数量决定了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前对劳动的认知主要还是体力劳动,劳动教育资源明显不足。

    (四)劳动教育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劳动教育师资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本质缺乏理解,把劳动教育认为就是组织学生完成劳动任务,劳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置不系统、对劳动过程缺乏有效管理、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重视、对劳动成果缺少合理评价,教学方式简单,劳动育人意识不强。

    二、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坚持五育并举,明确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基本原则

    江苏海洋大学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五育并举,确定了“覆盖全体、融入专业、突出特色、分类实施”四位一体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基本原则,推进实施劳动教育。

    覆盖全体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劳动教育。融入专业就是在专业教学中更加自觉培养学生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突出特色就是深度挖掘地域传统产业和海洋文化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积极打造校本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分类实施就是针对不同形态的劳动实践特点和要求,分类开展相应课程建设,明确不同类型课程的劳动教育目标、实施途径和评价办法,形成和谐统一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使劳育课程和课程劳育同向同行,促进应用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达成。

    (二)立足全方位全过程,构建劳动教育开放式课程体系

    江苏海洋大学构建了“1+N+X”一体化开放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由1门“工程训练”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N门劳动教育通识选修课程、X门劳动教育融入式课程组成,教学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全校各专业都开设“工程训练”必修课程,教学时间1-2周。其中安排8-16课时劳动教育理论教学,其余课时针对文理工科不同特点,安排从基础到创新的相关实训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开设N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通识选修课程,包括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劳动教育开放实验项目和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通过理论选修课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劳动知识,以丰富多彩的项目培养学生有趣实用的劳动技能,增强劳动教育吸引力,让学生愿劳动爱劳动。

    X门劳动教育融入式课程,是在专业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基础课、专业课及第二课堂活动有机融合,在课程思政中融入劳动教育,在课程实验、实习实训、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会劳动。

    (三)统筹理论实践,合理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学分

    2020年,江苏海洋大学全面重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把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修读学分平均分布在8个学期。劳动教育学分设置如下:工程训练作为劳动教育依托的主要课程,面向所有专业所有学生,是必修课,单独计算1-2学分,其中人文社科类专业1周,24课时,含劳动教育理论8课时,计1学分;理工农医类专业2周,48课时,含劳动教育理论16课时,计2学分。

    N门劳动教育通识选修课程分别采用线上或线下方式开设。每门劳动教育通识理论课程24-32课时,每个学生至少选修一门,最多计0.2学分。劳动教育开放实验项目每个学生至少选修一个,最多计0.3学分。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以参加实践项目计劳动教育学分,每学期每个学生必须至少取得0.25学分,其中学生个人生活事务每学期每个学生可取得0.1学分,文明宿舍建设每学期每个学生可取得0.1学分,校园环境美化每学期每个学生可取得0.05学分,社会实践、公益劳动或志愿服务劳动每学期每个学生可取得0.1学分。劳动教育通识选修课必须修满2学分,学生才能毕业。

    X门劳动教育融入式课程是按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要求计算课程学分,不再计算劳动教育学分。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占比较高,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占比较高,理工农医类专业30%以上,人文社科类专业20%以上,既能劳动育人,也达成了应用型高校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融合校内校外,丰富拓展劳动教育选修课

    在中国大学慕课(MOOC)等资源中,选择部分课程作为劳动教育通识理论课,并认定学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开设开放实验项目。充分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融合校内外资源,丰富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内容,建设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库。一方面由学校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主导建设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如学生工作处主导建设学生个人生活事务实践项目,校团委负责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项目建设;另一方面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合作育人的协同机制,协同培养人才,使学生通过身心合一、手脑并用的劳动实践淬炼成长。

 

    三、以教师为主导探索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江苏海洋大学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激发教师的主动意识和主导作用,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多维平台支撑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形成共育合力。

    (一)统一思想认识:应劳动

    通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关于劳动教育的文件精神、为每位教师配发一本劳动教育教材、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培训、邀请专家举办专题报告、评选优秀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深化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改革等多种方式,使教师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开展劳动教育既是立德树人的迫切要求,也符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建立健全机制:为劳动

    学校制订了《江苏海洋大学关于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意见》,全面重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修读学分分布在8个学期,也就是学生在校期间每个学期都要完成规定的劳动学分。先后制定了《江苏海洋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江苏海洋大学本科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办法(试行)》,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课程体系、实施办法、学分认定、保障机制等方面,规范劳动教育实施过程。又出台了《江苏海洋大学本科生修读在线开放课程成绩及学分认定办法》,对线上教学的劳动教育理论课程进行学分认定。专门成立了劳动教育实践中心,建立劳动教育协同机制。

    (三)明晰教学方式:教劳动

    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劳动教育方式方法,推进分阶段多平台实施劳动教育。本科一年级,培养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认同劳动的价值观念。本科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通过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学习,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和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本科三年级,以结合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增强专业实践的劳动理解与认同,塑造劳动精神。本科四年级,面向社会发展和岗位职业要求,重点开展高阶型劳动实践,提高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职业经验。

    (四)推进五育融合:用劳动

    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关键,让学生亲自承担学校的大部分劳动,由此形成学生自治的基本责任和担当,连接家庭劳动与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无痕融合;通过科技制作、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方式,实现劳动教育与智育的融合;通过让学生自己创造和维护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发起和负责各种体育联赛活动,实现劳动教育与体育的融合;通过艺术设计、文创产品制作等特色课程,让美育发挥其育人、化人、培元效应,实现劳动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将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生涯教育关联起来,让学生在劳动中了解和体验职业,提升职业和生涯规划能力,并强化社会情感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

    (五)丰富教学资源:会劳动

    建设足够的劳动教育专题实践项目才能顺利完成劳动教育任务。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和执行力,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日常生活、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科学研究中积极发现劳动素材,开发劳动实践教学项目。鼓励和支持教师在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开发劳动教育资源,把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开发作为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建设的主要内容。引导各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建设“一院一品”劳动教育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劳动教育实践项目资源,探索形成具有特色的劳动育人模式。

    (六)用好综合评价:思劳动

    劳动教育要真正得到重视并发挥作用,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教师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知道学生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的怎样,给学生纪实评价。学校则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依托学生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开展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打破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注重动态的、客观的、过程性评价,及时预警,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并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编自《中国大学教学》2023年第1-2期  作者:严云洋 孙国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