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渡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工程专业沟通能力课程设置研究

编辑日期:2023-05-09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学者采取工作分析法对工程师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工程师约60%的工作时间在与他人交流。正是现实的工程实践,揭示出工程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工科毕业生的沟通能力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标准之一,在国外学界受到一些质疑,主要是因为该标准不易被量化评价,但这项能力对工程师来说非常重要,并且有研究者开始更多关注工科学生的沟通能力。国内少数工科院校教师借鉴美国高校工科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经验开展了教学改革,但深入研究工科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特别是对如何设置相关课程的研究很少。

    二、美国工科学生沟通能力培养课程化的积极影响

    (一)沟通课程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沟通领域的元知识

    大学开设的写作语言类通识课程,更侧重于让学生明白写作的重点不仅是格式,而且要了解受众、写作目的和背景。如运用修辞理论指导作业设计,让工科学生熟悉通用的报告结构,如IMRAD(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and Discussion),向学生展示结构如何满足受众、写作目的和背景的需求。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写作类等通识课程与职场沟通实践更紧密的结合,可以为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团队合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二)沟通能力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工程职业身份认同

    首先,在基于工程实践的沟通能力课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撰写技术报告或演示文稿等沟通活动,并不是在工程活动结束后才要做的事情,而始终都是工程实践本身的一部分。其次,学生能够学着“像工程师一样写作”,从而学着像工程师一样思考。最后,学生对技术报告和演示文稿的设计,体现了他们对工程师及其客户和用户身份的理解。学生在完成工程项目相关交流任务时实现了职业身份的体验,进一步加深了工程职业身份认同。

    (三)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强化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

    专业课程中的写作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科实践并熟悉实践规范。如学生撰写特定学科的实验报告,交流实验结果,有助于他们理解如何做工程而不只是学工程。实证研究证明,写作实践能促进学生专业学习:①写作时学生的思维在组织运转,利于新知识的学习;②学生修改、组织、衔接、评估和润色自己想法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③不同体裁的写作结构有利于学生接受不同的逻辑训练;④学生计划写作和设定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三、普渡大学:在通识课程中开设沟通能力课程

    (一)新生培养计划中沟通能力课程设置

    工科新生计划的培养内容是单独设计的,新生计划核心课程由数学(8-10学分)、科学(化学、物理等,8学分)、创新学习实验室(4学分)、两门沟通技能课程(口语沟通3学分和书面沟通3-4学分)、其他选修课程(3学分)组成。普渡大学把沟通课程纳入大学新生的通识课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该校有世界闻名的写作实验室,其不仅为普渡大学师生服务,而且现在服务范围已扩大到全球。工科学生从刚入学到研究生各个学习阶段需要应用的各种文档,包括求职材料、创意作品、商业和技术写作等都能得到指导。

    (二)沟通能力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1.口语沟通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该课程包括学生能够在演讲中使用适当的组织模式(引言、正文、过渡、结论);学生能够使用恰当的语言提升演讲的有效性;学生在做演讲时能够使用适当的表达技巧(姿势、手势、眼神交流等);学生能够在演讲中有效地使用辅助方式(解释、示例、插图、统计等);学生能够用支持材料清晰传达核心信息。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包括如下学习任务与要求:制定演示文稿和演讲稿的大纲或框架,课堂参与度,参与演讲评论,阅读测验和外部沟通活动等写作沟通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2.写作沟通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该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书面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受众,关注写作的其他要素,进行任务的分析分配;学生能够使用恰当的资料探索想法,把握主题,传达观点,撰写文章;学生能够在写作中关注文章的结构、内容、格式和文体选择等并能将其成功运用。

    课程内容包括4个单元的学习任务与要求:①完成文献综述、资料来源可视图和自我总结;②一个主题研究论文和3个小任务(项目初步研究、主题观点阐述和自我总结);③受众分析并基于其结果对研究论文进行修正;④将之前学习单元中的所有文档整合为一个文档。学生的核心作业是总结自己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并基于以往文档完成一篇反思性文章。

    四、麻省理工学院:在专业课程中开设沟通强化课程

    (一)专业沟通强化课程设置

    麻省理工学院专业沟通强化课程致力于在工程学科框架内培养学生工程实践所需的高级沟通能力。所有专业沟通强化课程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专业化、团队合作和论证逻辑等3个关键内容,体现出专业沟通强化课程的复杂性。

    目前,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在本科期间,必须修四门沟通能力的课程,其中2门是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沟通强化课程(Communication Intensive in the Humanities,Arts,and Social Sciences,CI-H),2门是在专业领域内由专业教师和写作教师共同授课的专业沟通强化课程(Communication Intensive in the Major,CI-M)。

    (二)专业沟通强化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本研究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系的专业沟通强化课程为例,介绍其如何组织实施专业沟通强化课程。课程期望达到的目标:一是向学生介绍工程共同体的话语标准;二是培养学生协作沟通的专业技能。航空航天系的“专业沟通强化课程”有可选择性,以《实验项目I和II》为例,该课程为期两个学期。课程开始时,由学生选择小组合作伙伴,小组一般由2-3位学生组成,选择一个给定的项目,配备1名项目顾问。实验项目一般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写作,学习受众分析和同行评议,为不同受众准备和提供演讲报告。这两个学期的学习,是让学生能够完成以下内容:①制定实验的目标和成功标准,使团队能够评估假设;②共同制定实验设计策略和数据分析程序以实现这些目标;③团队依照计划表、实验和数据分析,详细设计实施项目;④团队按计划评估提出的实验假设;⑤以口语和书面形式交流设计过程的结果以及整个项目的关键点。

    专业沟通强化课程的多元化师资队伍。整个课程教师团队由三部分人员组成。首先是以语言教师和工科教师为核心的教职员工。他们负责课程设置、授课、举行师生会以及评定成绩,承担了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主要工作。其次是为项目提供建议的企业顾问(一般是该领域的资深专家)。顾问大约每周与团队见面一次,就实验过程向成员提供建议。第三是技术人员,他们负责实验室和车间设施并就制造和实施问题提供咨询。

    五、工科学生沟通能力课程设置两种方式的比较与建议

    (一)沟通能力课程设置方式比较

    普渡大学将工科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纳入通识课程,其优势在于给大学新生开设与职场沟通实践,紧密相关的写作类等通识课程,可以为日后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提供更多可能性。麻省理工学院专业沟通强化课程的实践,以语言教师和工科教师为主的教师团队以协作的方式将沟通强化内容整合到工程专业课程中。教学团队基于情境式学习共同设计和评估沟通强化课程任务,采用学术、职场和社会背景在内的多模态框架,开展富有成效的沟通能力教学。

    (二)我国工科院校沟通能力课程设置的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可以采取两种路径,逐步加强工科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首先,我国多数工科院校可以采用在通识课程中开设沟通能力课程的方式。高校可以利用已有通识课程师资等基础教学资源,开设通识选修课,这一方式不必对培养方案做大的调整,容易实现。

    其次,部分教学科研资源较强的工科高校,可以采用开设专业沟通强化课程的方式。当前部分高校开设了很多工科试验班,在专业课程中开设沟通强化课程的方式,能够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在试验班有实施可行性。这些试验班培养方案是单独制定的,具有灵活性、探索性,能够率先进行实验。

(摘编自《中国高教研究》2023年第2期  作者: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