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二级学院内部治理模式探析

编辑日期:2023-05-09 作者: 阅读:1
【字体:

    作为实现高校深化改革的关键领域,二级学院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点,院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是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

    一、学院内部治理模式的主要类型

    (一)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学术引领型

    学术引领型治理模式多存在于研究型大学和部分省属重点院校,是一种非主流的学院发展模式,该模式是二级学院围绕其学术职能和学科属性,形成强化学术权力为主,其他权力为辅的一种学院内部治理模式。

    H大学为国内重点师范大学,该校中的J学院是在建校初期就设立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型学院,经过调研可知学院实行学术引导的治理方针。J学院明确规定了学术委员会集体决策下的院长负责制,教授对学院发展规划、专业设置、人才引进、重要改革措施等重大事项负责,从行政事务到学术事务,从人才培养到学科建设,该学院的学术权力涉及面广泛,而且基本形成了以教授为主的学术成员在学术事务的集体咨询和决策权力以及非学术事务的审议等权力。

    首先,该学院学术自治的思想以组织机构为依托,除了教授委员会,该学院还设立了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为基本的学术日常管理组织机构。其次,学院的权力配置是在学术权力主导下各种权力的平衡融合,该学院教授委员会成员一般是具有学术影响力和较高学术水平的教授组成,院长由民主选举的教授担任。

    (二)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行政主导型

    该模式以院务会共同决策下的院长负责制或者党政联席会议下院长负责制为最高决策机制,多存在于行政管理任务繁重,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的学院中,在地方高校和省属高校中较为多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凸显行政权力的治理模式。

    位于西部地区的省属重点高校G大学的K学院并行设置了两大组织体系:学院党委组织分支和行政组织分支。党委的职责和任务主要是引导学院的政治方向,对学院的具体治理事宜不做过多介入,学院的教学、科研、学院日常管理任务落在了行政组织体系。从学院组织机构的设置状态来看,党政系统包含团委和工会两个组织机构;行政组织体系是在院长和副院长引领下,下设了行政办公室、学科办公室等。从学院治理的整体运行机制来看,学院重大事务在院务会中决策审议,院务会一般由学科组重要成员以及学院的院长、副院长组成,在审议讨论决策后由院行政办公室执行下达;学科办公室日常管理学术事务,党政办公室处理政治工作并监督学院的发展。这种治理模式的运作形成了一个以行政体系为中心的权力场域,掌控着学院的发展和运行,以达成既定目标。

    (三)平行治理模式:党政联合型

    党政联合型治理模式是当下我国高校二级学院适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是主流学院内部治理模式的类型之一,也高校政治力量的延伸和支撑,体现出党政分工合作。

    位于东部的L大学是一所地方高校,该校Y学院将组织结构设立为横纵两大板块。横向为决策层划分为党政和行政二元治理体系:其一是党政权力领导系统,设立了以党总支为核心包含行政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工会、分团委以及系党支部的党群工作系统;其二是行政权力领导系统,下设以院办为核心的行政管理和教学工作体系。纵向为院、系(所)两级治理结构,与横向结合形成Y字型党政并行治理的模式。章程规定Y学院以党政联席会议为最高权力决策机构,涉及人事、财务、资产、教学、科研等重要事项都需要在会议中决定,并坚持民主集中的方式,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规则形成集中决策意见。党政联席会议决定的重大事项交由党组织和行政组织分工、牵头负责落实,系所一般为执行机构。

    二、学院内部治理模式困境解读

    (一)学术引领型治理困境

    1.学术理想的小众推行和逐步侵蚀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由于受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并未能在高校形成良好而稳定的学术权力运行机制和学术引领的价值理念,这种历史传统使得学术权力在多数高校是弱化的,是深受行政权力影响和干预的,普遍反映出学术民主决策也正在被行政命令管理介入,学术理想被侵蚀的现象。

    2.学术治理的局限性

    当下我国的学术引领型治理模式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缺憾,这种缺憾体现在学术群体的自身的局限性,在二级学院中,教授依靠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实力来获得话语权和治理权,因而更加专注于本领域的研究,而对自身研究领域之外的事务往往关注不够。对外,学术权力主体专注于学术事务,往往忽略与学校、社会的联系。对内,学术人员独有的文人气节和双重忠于属性使得学术权力难以关注学院发展全局。

    (二)行政主导型治理困境

    1.重度依赖领导者的治理能力,以及顶层设计的核心领导力

    依据我国高校二级学院的人事任命制,二级学院的院长一般由下列几种方式产生:一是有学术权威和资历的学科带头人,通常由民主选举产生;二是高校直接任命的相关学科领域人员;三是从行政高位调入的行政人员。形成的治理风格也迥然不同,第一种领导者从教师群体选举中脱颖而出,意味着更多的责任。第二种领导者可能会有一种遇到一种“窘境”,学院组织的排外性让他们更难开展工作。最后,从行政出身的院长可能会因为缺少学科背景导致服众性不强。

    2.行政权力膨胀,学术权力式微,学术本位的遗失

    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治理模式,易演化出权力过度向行政系统偏移,迫使学术力量弱化和边缘化。一方面行政权力可能会膨胀挤压学术权力的位置,另一方面学术权力弱化发挥受到限制。

    (三)党政联合型治理困境

    1.分工混乱,党、政系统权责交叉

    二级学院组织特性是管理层级较小,工作相对具体。与此同时,学院组织人员也出现重叠交叉现象,许多学院教辅人员既做行政工作又做党政工作,不仅加重了工作人员的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2.合作艰难,院长、书记各执一词

    党政联合治理模式使得党委书记和院长在二级学院中都占据领导地位,对二级学院重大事项都拥有决定权,容易引发学院权力间的对抗。

    三、当前二级学院内部治理模式的革新建议

    (一)学术引领型:彰显学术,完善制度

    学术引领模式的治理改革重点有两个层面: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强学术权力的掌控力,巩固和提高学术团体及个人治理主体的地位。在提升科研学术人员参与治理的程度和水平的同时,培养民主治理的氛围,并且合理保证具有决策权的学术组织人员构成上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机制和制度,提升治理效率,实现治理的科学化。以学院的决策为核心,遵循决策前的充分调查分析、决策中的共同参与和民主协商以及决策后的监督与反馈的科学民主的运行程序,伴随着学院的变化和调整,及时调整组织发展的方向,构建运转体系高效完整、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运行机制。

    (二)行政主导型:民主协商,共同治理

    行政主导治理模式完善的落脚点在于民主监督和参与。行政主导的治理体系应充分赋予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权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院实现协同共治,保证决策的科学、规范化。

    在众多治理主体中,首先要重点关注学院内部教师群体和一般行政人员的参与力度和影响力,增加他们对学院治理的决策权甚至知情权;同时,创造条件与教师开展面对面的深入交流,了解教师群体的诉求,增强领导层和教师群体双方的信任感、协同感,调动教职工治理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行政治理模式的治理执行力和治理水平。再者,行政治理模式应高度重视学生参与,给予学生应有的治理主体地位,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学院的治理中。最后,学院治理,尤其是行政主导的治理模式必须适度分离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提升学术权力的驱动力,彰显“教授治学”的学术本位思想。

    (三)党政联合型:分工协作,权责清晰,构建章程

    首先,要确立学院领导者地位,规范院系工作。一是核定相关文件内容,确立党政共同负责制在院系党组织工作中的地位,明晰学院治理框架和党、政、学权责分配,规范院系党组织工作,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为院系发展提供具体指导;二是制定配套的细则和制度,将学院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组织机构都透明化,明确细化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内涵和运行机制,为院系工作的科学、规范开展提供基本遵循标准,给学院的办学和治理提供依据。

    再次,要注重领导者素质,合理搭配领导班子。一是对院系干部的综合素质要严格审查,挑选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较强学术能力和领导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员作为领导候选者。二是要构建合理科学的领导队伍。三是要加强干部的培养和交流。加强不同部门间干部的沟通交流,为党政共管和善治打下基础。

(摘编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年第3期  作者:闫建璋 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