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周期视角下高校“就创业”互融教育模式探析

编辑日期:2023-06-09 作者: 阅读:1
【字体:

    围绕学生成才成长构建全周期的就创业互融教育模式,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刻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全周期视角下的就创业互融的理论内涵

    (一)全周期人才培养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联结

    1.全周期人才培养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逻辑

    全周期人才培养与创新人才培养都是立足于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依托高等教育为实施范畴,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有着很大的内容重合,遵循的教学规律一致,最终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也基本吻合,所以两者之间有高度的一致性。

    2.全周期人才培养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逻辑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将创新人才培养有效融入到全周期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但有助于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而且也有助于优化教育质量。其次,两者的联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从传统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必将推动社会对高质量人才需求的增加以及对学校育人质量要求的提高。因此,将创新人才培养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全周期过程中,是新时代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能,也是学校全面长期融入经济新常态把握新形势的重要途径。

    (二)就业创业互融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机理

    1.就业创业互融有助于转变传统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适应高等教育体系变革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应当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导向下,遵循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势,培养不同层次、类型、规格的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聚力构建新型的就业创业体系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化的人才,影响着学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目标的实现。

    2.就业创业互融有助于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

    党的二十大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校要坚定地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把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就业工作之中,要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组织创新创业、就业指导,辅导员、专业老师共同制订创新、创业、就业的创新发展计划,建立适应新时代发展所需人才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培养高质量的创造性人才。

    二、全国高校就业创业互融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内高校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之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有机融合,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获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就业创业互融的工作覆盖与组织设置现状

    1.就创互融组织设置情况

    一半左右高校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合署办公,通常称为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创业学院等。其他高校单独设立创业与就业指导机构,创业工作有分属教务处管理,也有创业学院属学院或者学生处管理,就业工作有分属学生处管理,或者在招生就业处等不同部门管理。就业和创业设有独立教研室的数量不多,一般集中于双一流高校,地方高校由于经费、人员等因素限制,大多没有独立教研室。

    2.就创互融课程设置情况

    近七成的高校课程都有进行就业和创业互融教学,但是,创业内容在课程中的占比普遍偏低,其余三成的课程为就业创业完全分开教学,割裂了就业和创业的内在联系,无法做到就创互通互融。

    (二)高校就业创业互融的制度建设和基本保障现状

    从被调研高校的就业创业相融合制度来看,半数不到的高校具有《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意见》方面的相关制度,但内容有待完善,体系还不够完整。半数以上的高校缺少相关的制度建设。有九成高校有专项建设经费,其中仅三成的高校就业指导经费包含创业指导经费,且创业指导经费占总经费的比重普遍不高。

    三、全周期视角下高校就创业互融教育模式建构

    (一)建设新型“网格化+精细化”大学生就创业融合式课程体系

    1.聚焦立德树人,实施就创课程思政领航计划

    在大学生就创业融合式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正向引导的现实意义。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依附课程思政领航计划,将授课方案与时事政治紧密联系,提炼思政教育元素进入专题课程。

    2.聚焦全周期观,建立全程就创课程模块教育

    建立“本硕博一体化、三阶段贯生通”线上线下就创课程教育体系。“两个类别”一是从覆盖层次上包括本科和硕博研究生,针对不同学历层次和学生需求开设不同的就创业课程,设计不同的内容方案和教学教法;二是从课程形式上是“必修课+选修课”两个模块,针对本科一年级和研究生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必修课,其他年级开展工作坊、训练营、模块化实践实训等选修课程方式。“三个阶段”是指在入学初期的大学生涯导航课,毕业前的职前培训课程,以及贯穿整个生涯的生涯规划。

    3.聚焦交叉学科,开设“数字+”创新创业辅修专业

    设立创业管理相关专业,通过系统学习课程、团队教师指导、行业专家点评,强调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全方位培养双创知识和专业技术,进行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开设“互联网+”、数字经济、新媒体营销等创新创业辅修专业,突出培养具有行业视野、大数据思维和首创精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生涯发展教育、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4.聚焦创新形式,加强就创课程的项目化实践教学

    根据就创课程针对性强、实用性高、需要学生切身锻炼等特点,除了开设理论学习课以外,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对实践能力有更高要求的学职地图生涯探索活动。强化专业相结合的行业职业素养教育,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文化交流、技能培训和项目孵化。

    (二)建设新型“周期化+主题化”大学生就创业融合式培育体系

    1.实施就创融合品牌项目计划

    通过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就业创业实训平台、构建大学生创业中心、融合学校内部资源与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等就创融合教育实践特色品牌,形成就创融合品牌项目群。

    2.实施就创融合专项活动计划

    开展就创融合专项活动计划,整合外部资源,建立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协同合作长效机制,构建全面开放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吸引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就业创业活动,积累就业创业经验与技能,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为就业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3.实施就创融合职业素养养成计划

    全面开展养成教育,实现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将职业素养的养成纳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全过程,有效避免学生技能成长但素养缺失的问题。

    4.实施就创融合职场体验计划

    让大学生零距离感知社会更好地体验不同工作间的差异,寻找出最为适合自身的工作,制定出更符合自己预期的职业规划,降低未来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试错成本,转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

    (三)新型“阶梯化+协同化”大学生就创业融合式孵化体系

    1.设立就创融合“双轨制”为导向的生涯规划教育内容

    构建分年级、分阶段的规划教育体系。将本科四年和研究生三年分为七个阶段,各阶段的教学和创新教育采取阶梯式的教学模式。针对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安排生涯规划适应性课程,开展有关未来可从事行业分类分析、兴趣导向访谈等。针对中高年级,进行更专业的求职技巧训练和实践技能培养。针对毕业年级,从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法律法规、求职心理和求职技巧等方面展开强化指导。

    2.创建就创融合孵化“高质量”工作坊

    主题工作坊作为就创融合人才培养的创新形式,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或致力于研究就业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发挥“产—教—研—创”生态链的资源聚集效应,整合优势资源,为工作坊提供案例资源、实践机会以及前沿动态。

    3.打造就创融合“一轴三维四翼”服务平台

    依托区位优势,对接国家区位战略目标,打造高校集群的创业孵化基地和高校自身的大学生创业中心为“核心轴”的创业扶持服务平台,同时,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趋势,运用新媒体,提供多元化、人性化、专业化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扩大就业市场。根据新业态发展趋势,开拓就业及创业见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复合多领域的实践平台。

    (四)新型“精英化+专业化”大学生就创业融合式服务体系

    1.建立高质量就创业融合向社会开放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面向社会需求开展调研,围绕新经济新业态等行业产业实际需求反观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对接高端人才引进等就业平台;应注重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重点关注用人单位反馈的毕业生能力素养短板,引入创新创业思维,以就创业融合思路持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社会反馈反哺招生和人才培养过程,在招培就联动中强化毕业生就业导向,在供需对接上提升匹配性,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供需双赢。

    2.打造新经济就创业融合向社会提供就创业新业态新模式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互联网为核心的工作内容、工作模式更加契合大学生的特点,灵活的时空安排为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与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创新带动就业能力提升,以就业带动创新素养培育,以创新素养为关键节点打通就创业融合通路,打造新经济新业态就创业融合新模式。

    3.开展国际化就创业融合向社会开放创新创业精英培训

    要结合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分步骤、有层次打造国际化创业实训平台群。在培训模式上,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注重采用知行结合、案例分析和互动参与的教学方法;在培训内容上,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在培训主体上,加强国际跨界学习教育的引入;在培训成效上,注重加强转化应用,培育一批可延展可借鉴可转化的创新成果。

    4.开放外向型就创业融合向社会提供创新创业资源空间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就创业咨询、指导和服务的就创业实践孵化载体,“协同式”地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开放式”创业实践,空间要注重国际化和开放性特色打造,统筹相关社会资源,通过组织国际化创新创业竞赛、开展创新创业沙龙等,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就创业综合素质的培育提升,将精准化的就创业服务落地落实。同时,积极引进属地资源,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就创业人才工作站”,有目标、成体系打通“需求排摸—人才培养—选拔输送”就创业服务链条。

(摘编自《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年第4期  作者:许继亮 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