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新文科GEPC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南开大学以通识课程(General)打通专业壁垒,以实验训练(Experiment)加强科学素质,以实践应用(Practice)提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以竞赛创新(Competition)带动科研与高阶性学习,形成GEPC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一、GEPC的概念及模式
GEPC是指通识、实验、实践、竞赛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新文科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将通识教育与实验、实践和竞赛相融合,以数字素养系列通识课(General)为基础打通多个专业之间的壁垒,以文科实验(Experiment)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学生的科学训练,带领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Practice)项目及应用训练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水平的竞赛(Competition)带动学生参与科研与高阶性实验,最终形成体系化且可持续发展的新文科GEPC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GEPC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由四大模块、三大能力和三大素养构成(见图1)。以数字素养通识系列课程为基础,以新文科实验教学为载体,基于实例演练、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开展情境式教学。借助学校社会实践平台,以活动和课题的方式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训练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
图1:GEPC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构成
二、GEPC实验实践教学模式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思政教育与GEPC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
积极建立数字素养教育第二课堂,在教学实践和课程思政双重教育中提升大学生使用数字技术、工具的能力。例如,获批2020年南开大学年度“课程思政”的优秀典型课程——数码编辑课程,将思政元素在课程伊始即引入教学,使之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同时学生需要根据课程教学环节,对同一思政主题进行多方位调研和分析,达到思政育人自我构建的目的。课程上选取的典型案例着力于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触及学生平时不太关注的选题,调研和实践活动能够使“思政”在融入专业学习的同时,通过具体的内容和画面,帮助学生走出自我小圈,看到社会需要和国家发展。
(二)形成大学生数字素养GEPC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机制
开展以数字应用、数字创造、数字竞争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大学生数字素养“通识+实验+实践+竞赛”的GEPC实验教学模式探索,形成由导师引领线、学生成长线、培养联动线和部门联动线共同引导的全景育人机制(见图2)。所有教学环节与团委、学工部等学生工作部门深度合作,将数字素养课程与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紧密结合,形成合力。
图2:GEPC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四条引导线实现大学教育的全域参与
(三)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主体推进文理交融的GEPC教学模式
依托南开大学各级各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对学生的基本应用能力、内容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开设通识实验课,带领社会实践,开展学科竞赛,促进大学生创新。同时,根据文理专业特征差异,将数字素养课程群从现有的文本、图形、图像、影像以及VR(虚拟现实)/全景等领域扩展到交互设计、大数据、数据可视化、人工智能等领域,与南开大学通识课程模块化、专业化建设同步发展,形成数字素养通识实验课程群(见图3)。
图3:GEPC实验实践教学模式中的文理交融
(四)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手段
以MOOC、双语教学、线下案例实验教学和科研实践等多种手段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协同培养。同时创建混合式课程考核形式,综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借助数字技术让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使学生毕业前就已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作为先进影像制作能力代表课程之一的“VR体验与全景视频创作”课程,采用VR技术手段进行实验教学,以自编的古代文字、古代礼仪等虚拟仿真实验以及Tilt Brush等集成程序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VR体验,了解VR世界的3I特征。课程在2018年和2020年经过两轮教学改革将课程重新定位为线上线下混合式,目前已经开设5个轮次。线上内容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及设备操作指引,为学生提供知识性介绍。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以及南开大学筑梦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多种项目实践活动为媒介,帮助大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前瞻性地了解国情,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实践型人才。
(摘编自《中国大学教学》2023年第6期 作者:涂俊 冯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