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顶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范式
一、全球性大学范式: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作为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提出“全球性大学”教育理念,把“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和“全球化素养”列为大学教育目标,其顶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模式体现了“全球性大学范式”特征。
(一)“全球性大学范式”下哈佛大学顶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举措
1.在全球设立不同的海外校区和研究中心
哈佛大学将“参与国际活动,以及在美国以外的地区保持重要和充满活力的存在”作为其在教学和研究方面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的重要途径,并将海外站点的创办与发展作为大学全球使命的关键驱动力。1997年,哈佛大学制定了一套关于建立远程站点的准则和规范要求,提出通过建立站点、模块化管理、整合运营和综合服务四种方式发展国际站点,同时给予不同学院自主权让师生根据研究兴趣和需要来灵活开展活动和项目。
2.鼓励和支持师生前往全球开展研究
为丰富在校学生的海外学习经历而广开路径,哈佛大学学生可以选择前往国外大学学习、参加美国其他大学或学院组织的项目或参与哈佛暑期学校项目等。哈佛大学在师资国际化方面不但坚持“引进来”,即吸引大量优秀海外名师和访问学者,更是注重“走出去”,即鼓励教师赴世界各地学习交流、从事研究活动。哈佛大学成立的全球支持服务办公室,通过提供文化、财务、安全等方面的专业咨询和海外学习计划指导支持学生和教职员工开展国际化活动
3.成为服务型全球性大学,服务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
哈佛大学作为知名研究型大学,在致力于教学和科研使命的同时,也承担了大学的服务职能,对地方、州乃至海外研究中心所在的全球社区产生积极影响,通过“服务本土”与“服务世界”理念培养热衷公共服务、具有世界情怀的国际化顶尖人才。
(二)“全球性大学范式”下哈佛大学顶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特点
从哈佛大学致力于在全球设立不同的海外校区和研究中心的举措可以看出,其办学早已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在全球实践中不断拓宽顶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广度。其次,哈佛大学顶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不但跨越了国家边界,更是突破了学科知识和文化的界限,深化了顶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深度。此外,哈佛大学通识课程的四个目标包括:为学生作为公民参与本地、本国乃至国际事务做好准备;教会学生理解他们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参与者;使学生能够批判和建设性地应对变化;培养学生在伦理道德维度上对自己言行的理解能力。每一项都要求学生具备全球视野以及跨文化交际和批判能力,而每一项国际化举措也都推动着学生朝这些目标靠近。
二、区域枢纽范式:新加坡国立大学
1997年,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宣布将新加坡建设成为“区域人才中心和教育枢纽”。1998年,新加坡政府开始基于区域枢纽的定位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新加坡已经发展成为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实力雄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强国。
(一)“区域枢纽范式”下新加坡国立大学顶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举措
1.立足亚洲,放眼世界,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跨文化视野
新加坡国立大学于2001年设立本科学术项目(University Scholars Programme,USP),专注于学生核心学术和专业技能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博且专的“T型”人才。例如,USP为学生提供横跨亚洲、中东、欧洲和美洲20个国家的国际项目,使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从多角度理解全球问题。此外,新加坡国立大学于2011年和耶鲁大学合作成立“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该学院吸收、整合了两所创始大学的资源,促进广泛的跨学科学习。学院有一门标志性学术课程叫共同课程,课程涵盖亚洲和西方文化,其学习文本和教学模式的多样性能够使学生理解多样的世界观,培养其批判精神和跨学科视角。
2.建立亚洲的全球社区
在大学城中实现多元文化的共享与融合。新加坡国立大学于2013年正式启动大学城工程,旨在建设一个融合生活住宿、教育资源、休闲娱乐、艺术陶冶的多元便捷的社区,为全体学生打造充满活力的知识、社会和文化环境。
3.重研究与应用
通过国际化知识创造助力国家发展。地处资源贫瘠的亚洲岛国,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顶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中,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师生、学者高度重视国际化科研成果能够尽快在社会上得到应用,部分项目成果将直接为企业提供服务,体现着大学服务经济社会的思想。此外,新加坡国立大学内部的学术、行政和企业三大团体均向政府负责,与社会各界建立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合作关系,和多方主体发挥协同作用,共同培养国际化顶尖人才,从而促进国家发展。
(二)“区域枢纽范式”下新加坡国立大学顶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特点
“区域枢纽范式”下新加坡国立大学顶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首要特征是找准定位,立足亚洲。以亚洲为起点既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又是它与其他世界一流大学相区别的重要特征。陈祝全校长指出:立足亚洲体现为采用全球认可的视域、方法和标准,来探索对亚洲发展意义重大的问题。其次是坚持开放办学理念,注重跨学科、跨文化体验式学习。新加坡国立大学坚持“无墙文化”理念,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一流师资和优秀学生来校进行科研、学习,同时也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全球实践机会。
三、国际大都市范式: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于1754年,是一所位于美国纽约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该大学抓住了坐落于纽约市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将大学所具有的全部价值利用最大化,打造了独特的顶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范式——“国际大都市范式”。
(一)“国际大都市范式”下哥伦比亚大学顶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举措
1.聚焦全球问题,在国际化实践中回馈国际大都市
哥伦比亚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全球为重点进行研究。成立于2017年的哥伦比亚大学世界项目(Columbia World Projects,简称“CWP”),动员研究人员和学者与政府、组织、企业和社区合作,以应对全球挑战。2022年9月,CWP项目启动政治经济中心,旨在通过研究公司规模和反垄断、气候变化经济学、货币与金融等政治经济学关键问题为“政治经济”孵化新想法。该中心还开发了“理想实验室”,充当国际大都市知识和政策的孵化器,推动城市发展进步。可见,哥伦比亚大学在鼓励和支持开展各项全球实践的同时,也回应了大学对城市的“反哺”作用。
2.提供参与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实践和跨国公司实习的机会
地处国际大都市纽约这一优势促使哥伦比亚大学的各项活动都更方便在国际化背景下开展,学生也有更多机会参与国际会议或国际组织实践等。例如,哥伦比亚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设有国际组织和联合国研究项目,通过课程教学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联合国,实践内容包括访问安全理事会、与联合国官员进行讨论、与联合国大使共进工作午餐等。
3.以国际大都市群体的多样性孕育国际化顶尖人才
纽约是全球最具特色的移民城市之一,这使得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几乎可以不出国门甚至不出校门就感受到国际化氛围。全球大使计划是一个为期一年的国际友谊计划,面向哥伦比亚学院工科本科生开放,旨在促进多元化学生群体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该计划将不同种族、国籍、性别、性取向的学生进行匹配,使他们能够针对文化冲击、社会观念、边界感、家庭传统等主题进行讨论,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不同面。
(二)“国际大都市范式”下哥伦比亚大学顶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特点
1.大学发展扎根城市,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纽约是个“大熔炉”,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和各式各样的资源,形成了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多样性。时任校长Lee C. Bollinger将哥伦比亚大学誉为“典型的大城市大学”(“the Quintessential Great Urban University”)。国际大都市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师生提供广泛的国际活动参与以及与国际人才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
2.利用国际大都市辐射力,加强学校与各地校友之间的学缘联系
哥伦比亚大学重视一切社会资源,其中就包括广大校友,学校充分利用国际大都市纽约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强化与各地校友之间的学缘联系。哥伦比亚大学拥有强大的校友网络:25万人的校友网络遍布世界各地150个国家。 哥伦比亚大学注重将校友、教师和纽约市的专业人士的指导融合进课堂外的本科生体验,并通过各种项目加强学校和各地校友之间的学缘联系。
四、在地国际化范式:曼彻斯特大学
1999年,瑞典学者Bengt Nilsson最早提出“在地国际化”概念,意指学生在无须跨境甚至“足不出校”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国际化教学和跨文化交流。曼彻斯特大学在其《全球影响力方案2021-2025》中明确指出,考虑到国际化教育的可持续性,除了向外流动,学校还将利用数字化体验丰富“在地国际化”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打造新一代全球变革的创造者”。曼彻斯特大学顶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道路可归纳为“在地国际化范式”。
(一)“在地国际化范式”下曼彻斯特大学顶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举措
1.建立合作网络,吸纳国际化资源
曼彻斯特大学在《我们的未来:曼彻斯特大学的愿景与战略计划》(以下简称《愿景与战略计划》)中指出“文化先行”战略,学校要在地区、国家和国际范围内打造一流的文化合作伙伴关系。学校目前在海外建有位于迪拜、香港、上海和新加坡的四个全球中心。这些中心在与当地的商业界保持紧密联系的同时,提供多样化的在线和混合式学习项目,学生可以通过面对面或数字化教学和活动体验国际化学习与实践。以曼彻斯特大学的上海全球中心为例,该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中国人民商学院等院校机构有着长期的研究和教学伙伴关系。2017年,隶属于中国中心和曼彻斯特—中国论坛的“云曼彻斯特”(Manchester Cloud, 简称Mcloud)正式启动,Mcloud将中国和英国政府组织与商业、文化、艺术、教育和科学领域的中英人才联系到了一起,充分集合国际化资源。
2.打造多元文化社区,促进文化融合
曼彻斯特大学强调“平等、多样性和包容”的价值观,致力于创造一个包容、多元的环境。学校会制定和实施国际学生招募方案来增强全球学生群体的多样性。曼彻斯特大学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校园社区”,定期举办彰显不同文化特色的节日与活动,在这种国际化氛围中学习多元价值、尊重不同文化。
3.实行在线与混合学习模式
曼彻斯特大学在《愿景与战略计划》中表示将进一步投资“数字未来”,研究数字技术的变革潜力,在数据分析和其他数字研究技能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建设技能和基础设施,包括虚拟学习环境和在线与混合学习等。
(二)“在地国际化范式”下曼彻斯特大学顶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特点
1.强调空间上的“本土”,合理利用本土国际资源
高等教育国际化绝不仅仅意味着流动,“在地国际化”就是在“本土”的空间内利用本地国际资源向所有“非流动”个体提供国际理解和跨文化经验的活动与方式的集合。
2.聚焦全球问题,培养国际思维
“在地国际化范式”下的顶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强调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学生不仅要了解和关注本土、国际问题,更要从国际视角为全球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例如,曼彻斯特大学的科研教学工作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其全球发展研究所着眼于解决全球不平等问题,以“包容、责任、公平和可持续”作为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使学生人虽“在地”,却心系国际。
3.利用数字技术,超越时空限制
“在地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其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了超越现实流动的“远程国际化”。“在地国际化”实际上打破了正式和非正式学习之间的时间距离,以及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之间的空间距离。因此,这一范式的有效运用,将教室和校园重新定义为旨在促进跨文化、国际和全球学习的环境和体验。
(摘编自《江苏高教》2023年第9期 作者:段世飞 戴子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