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典型实践

编辑日期:2023-11-30 作者: 阅读:1
【字体:

    美国多所研究型大学联合发布《21世纪通识教育报告》(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指出,通识教育在当下具有整合多元知识,凝聚美国力量的重要价值。从哈佛、斯坦福2021-2022年发布的通识课程手册(以下简称“课程手册”)来看,其通识教育的实施都紧密围绕两校秉持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塑造的多层次需求来阐释,尝试塑造学生的全球能力,培育全球化人才。

    一、整合式的知识组织框架人力资本+国家价值+全球化意识

    哈佛与斯坦福在课程手册中,两校构建起与OECD全球能力塑造框架相适配的:“人力资本+国家价值+全球化意识”的整合式知识组织框架。该组织框架有助于实现学生在个人、国家和全球三方面的发展,从而为其能更好地服务美国社会进而制胜全球竞争增援助力。表1展示的是所属不同门类的课程、课程目标及其知识内容的举例。

表1:哈佛、斯坦福通识课程与知识内容类型的关系表

所属门类

课程名称形式

课程目标

知识内容类型

分类要求(the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

文理学院(FAS)、保尔森理工学院(PSE)和应用科学学院(SEAs)各开设一门(非通识)课程。(H)

帮助学生了解哈佛跨学科的学术传统、内容以及贡献,为其提供良好的知识基础。

人力资本

思维、做事的方式与要求(Ways of Thinking/Ways of Doing Requirement)

审美与解释性探究。(S)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的技能,以了解人类文化具体和抽象成就——从而培养对其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更深层次的概念。

通识要求(the 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

传统、表演和文化(H)

探讨民俗(包括传统、习俗和遗产的所有方面)及其表现形式如何塑造国家、地区和种族身份。

国家价值

学院要求(仅新生)(College Requirement.[First-years.only])

21世纪的公民身份(S)

通过与学生讨论公民身份的历史根源和未来,帮助学生重新定义新时代的公民身份。

通识要求(the 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

我们能知道我们的过去吗?(H)

帮助学生了解过去历史史实与当代世界的密切关系。

全球化

意识

学院要求(仅新生)(College Requirement[First-years only])

全球视野(S)

通过分析不同的全球现象,令学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比较分析并确定自己的行动。

    注:表中的“H”“S”分别代表哈佛、斯坦福。

    (一)增值人力资本

    以一种扎根于广泛的、非专业且非功利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通识教育指导思想,一以贯之地驱动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其获得感。结合表1可知,为满足学生智识、技能等人力资本增值的需求,哈佛与斯坦福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不仅关注到知识、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还组织了一类以人类文化核心与精华为基础的,能陶冶学生性情、完善学生人格等超越性的知识维度。如哈佛除向学生提供不同领域广泛、基础的知识,帮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外,还要求学生任选一门分别所属分类、数据定量推理的课程,使学生接触到学术学科的多样性,同时批判性思考与分析以大数据为载体的全球化社会。斯坦福则从增值学生人力资本的综合性视野出发,一方面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等基本智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在解释和理解个人与社会关系中有思想地生活。两校对增值学生个人发展所需人力资本的强调,均是站在以知识教育丰富学生发展视野的角度,为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打牢基础。

    (二)传递国家价值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知识内容就是包含塑造美国公民意识及养成社会伦理规范,以保证美国社会的整合及国家高效运作的一系列国家价值。这也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承担社会文明公民教育的重要体现。结合表1可知,两校通识课程的内容与目标一方面覆盖了国家民俗文化、种族身份等颇受美国社会重视的多个社会问题子领域。课程通过对具体社会各领域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的美国社会。另一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认知水平与辨析能力,也是凸显国家价值的重要知识维度。如哈佛开设的“传统、表演和文化”课程,就力图让学生在了解国家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探讨其是如何塑造国家、地区和种族的身份。而斯坦福开设的课程“21世纪的公民身份”要求学生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或被邀请观看关于当代民主危机的演讲,或参与特别为公民课程而呈现的戏剧,并通过与教师讨论公民身份的历史根源和未来,以重新定义新时代公民身份。由此可见,哈佛与斯坦福通过在通识教育中对“美国现实”与“伦理道德”两大知识维度的确认,既巩固两校作为美国顶尖学府引领多元美国梦赓续发展的合法性,又向多元美国国家价值达成共识提供了路径。

    (三)强化全球化意识

    全球化时代,竞争效能的市场发展逻辑重新定义了美国国家的角色,即国家成为竞争力重要性的倡导者。这为美国在通识教育中,强化学生的全球化意识以融入全球化社会、制胜全球竞争提供了最基础的理论预设。结合表1可知,哈佛与斯坦福面向学生设计的课程手册,不仅结合美国实际择定了若干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与世界文明、秩序相关的课程,还规划了一部分具有重大时代意义的主题讲座课程。如哈佛开设的课程“我们能知道我们的过去吗?”,旨在帮助学生联结过去社会发展的认知经验与其正经历当前世界产生的感悟。同时,该课程主页上公布的围绕人工制品、实验而发生的实际课堂互动的教学方法也体现了当前全球化社会对产业分工、科学研究方法主题的关注。斯坦福通识课程中面向新生开放的“全球视野”课程同样肩负着塑造斯坦福学子全球能力的重任。该课程通过鼓励学生考虑有哪些想法、科学证据和艺术可以为自身发展作出贡献,让学生探索不同观点和认识,从而确定如何在全球化社会中行动。总的来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公民教育价值在全球化时代被放大,全球化意识的强化随即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知识范畴。

    二、具身化的学习途径:呈现特定问题与建立对话机制

    (一)呈现特定问题以触发学生的即时性思考

    哈佛、斯坦福课程手册中多数课程在安排上都尝试通过呈现特定问题,以改进过去学生仅在大脑中“计算”的认知方式,培养其应对复杂全球性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全球性问题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促进人类社会福祉的价值追求。一方面,这种呈现特定问题的学习途径除与课程所属的类型、主题相匹配并营造特定习情景外,还特别表现出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如研发、接种疫苗作为当前应对新冠病毒反复变异的传统干预措施备受世界瞩目。哈佛通识教育所开设的课程——“疫苗:历史、科学、政策”就通过呈现“疫苗能解决传染性全球流行病的问题吗?”这一核心问题向学生展示了预防疾病、残疾和死亡的特定事件以触发其研究疫苗接种的历史,以及疫苗产生的社会和政治争议。另一方面,依据“社会面”所产生的新问题来更新知识内容,也是呈现特定问题触发学生产生即时性思考的一种方式。如斯坦福在“21世纪的公民身份”的课程中围绕当前国际社会卷土重来的民粹、威权主义,以及气候变化和其他挑战的背景下,以跨学科的方式组织各领域的专家,向学生展示如何在变化发展的时代和社会中不断重新定义更公正、包容的全球公民身份。

    (二)构建对话机制以促成学生的结构化反思

    哈佛、斯坦福课程手册对部分课程的修读时间未做强制要求,并特别重视建立对话机制来促成学生的结构化反思。一是采用文本对话模式,鼓励学生与名著作品直接对话。如在哈佛开设的“黑色激进主义”课程的作业展示中,学生通过与哈佛档案馆中的文献对话,研究了黑人激进思想与行动的历史潮流,包括哈佛的黑人学生抗议、黑人女性激进主义等主题,建起与之对应的虚拟博物馆,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缓和种族冲突。二是形成师生常规式研讨环境,为师生展开有效对话提供机会和条件。如斯坦福在自我塑造式课程中向参与该课程的师生提供了研讨会式环境中与教师密切合作的机会,学生将在此与来自人文、社会和自然等多个学科的同学和教师进行对话。三是建立师生共同遵守的规则,构建“小”范围的公共性对话机制。如斯坦福在课程手册中要求以一种共同住宿的方式将近百名学生集结在一起,包括但不限于在指定地点开展讲座、电影放映、讨论来完成通识课程。与此同时,来自斯坦福的人文学科领域杰出教授也将每周在此进行三次讲座,在和学生建立师生亲密关系的交流中塑造其对西方传统和全球化社会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从哈佛、斯坦福通识课程体系中看出,两校在“以服务美国为基础制胜全球竞争”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下打造了整合式知识组织框架,包括人力资本、国家价值和全球化意识三类知识内容,着力在具身化的学习途径协助下,将这些知识转换为学生的具身化认知,触发、促成学生的即时性思考和结构化反思,进而反哺当前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在全球化时代塑造学生的全球能力,及其所期待实现的“以服务美国为基础制胜全球竞争”的目标。

    (摘编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年第5期  作者:吴易林 吕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