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助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20世纪初,浙江大学最先引入本科生导师制,开启中国本土化的探索。十余年来,高校已逐步形成项目型、科研型、课程型、社团型、英才型、综合型等不同类型的运作模式。中南大学物理学院在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与探索中,实现由最初的师生自愿尝试到目前的“学业+学术”的全面导师制。
一、明晰导师职责,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一)角色定位
给本科生导师的角色定位,就是正确界定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之间的职责范围。导师首先是一个指导者,其次是一个服务者,最后才是一个管理者,主要内容落实在学习规划、专业发展、科研创新、就业实习、创业孵化、就业实践等方面。
(二)完善相关制度和绩效激励机制
中南大学物理学院建立健全了导师队伍聘任与约束、培训与进修和奖励与考核制度,制定了科学的导师工作规章,出台了相应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制度、学生创新创业咨询制度、奖励与扶持制度等;完善了绩效考评机制。具体考核为院系考评和学生测评:一是由导师自评、互评、院(系、专业)负责人、党团负责人和学生辅导员评议组成,每学期组织一次;二是由导师所指导的学生对其工作进行评议,此类评议在每一次开展学业和科研指导后的一段时间内,通过学生填写效果反馈表的方式展开;最终取两项的平均分为该导师的指导成绩,以此评判导师制的实际指导效果。
二、将思政教育融入践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首先,选拔优秀教师是实施导师制的重点,学院遴选了专业过硬、品学兼优的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其次,尝试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组成指导团队,形成全方位育人,借助“物电之光”公众号、“格物致理”学习辅导室、“物语小阁”心灵之窗,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将导师指导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导师的指导过程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学院增加2个必修学分的创新与创业课程,专设2个创业实践必修学分。另外,学校全面实施创新与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加强专业课程群建设,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
四、将导师指导与学科竞赛相结合
“以赛促学”,通过各类竞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将导师指导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充分发挥导师育人作用。为二年级及以上本科生安排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结合教师科研实际,将有兴趣的学生推荐到各专业课题组参与科研,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并给予资助和奖励。
五、将导师科研成果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学院选聘学科带头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为导师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团队支撑;并且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与实验室平台,将导师的科研成果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入学开始,动态遴选具有科研经验的教师,让学生早入实验室、早入课题,培养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参加导师主讲的“学术周活动”和不定期的学术论坛,使本科生提前体验学术科研氛围,了解科研前沿进展。
六、建立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协同育人机制
学院探索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协同机制,落实学院本硕贯通式培养模式。依照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以导师为主导、研究生协助、本科生参与的学习与科研团队。根据学生志趣和未来规划,从大一开始配备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方案制订、个性化课程选择、科研实践、海外交流等予以全程指导,实现了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科学研究的协同育人。开设必修课“实验室轮转”与“专题研究”,实现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摘编自《教育教学论坛》2024年第1期 作者:欧阳方平 孙克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