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都市圈地方大学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
在日本区域(知识)据点大学地方创生推进项目的引领下,东京都市圈地方大学—区域协同发展事业强调大学的“学生据点”特性,即以学生为主体,使之通过亲身参与地方发展事业。
一、构建地方创生课程,优化人才培养的区域适切性
东京都市圈地方大学在明确自身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各自发展出一套地方创生课程体系,旨在让学生充分了解区域发展的现状,并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服务区域发展的热情,同时给予学生就业指导。就茨城大学(国立)、宇都宫大学(国立)、共爱学园前桥国际大学(私立)、千叶大学(国立)、山梨大学(国立)5所入选大学的发展规划,其相关课程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地方创生课程为地方志向课程。这类课程的开发和开展通常基于地方大学、自治体政府以及其他非“据点”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作,使学生对地区整体发展状况有直观、清晰的认知。例如,位于东京都市圈茨城县的茨城大学将这类课程统称为茨城学。以2015年开展的茨城学课程为例,前半部分以大学各专业学院开设的课程为主,包括茨城历史风土与区域振兴、茨城农业与区域振兴、向世界发声的茨城美术与文化等;后半部分则邀请域内自治体政府部门负责人进行主题分享,课程目标为提升学生的区域理解力,尤其是向非本地学生展现茨城地区的魅力。值得注意的是,茨城学课程是据点高校茨城大学与县内所有参与区域(知识)据点大学地方创生推进项目的高校共享的,这不仅使课程开发得到域内各高校的支持,同时也提高了课程的使用率和覆盖面。
第二类地方创生课程为就业指导课程。学生在完成地方志向课程后,地方大学通常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和地方实习活动带领学生进入区域发展的真实情境,提升学生对区域命题的解读与解决能力。例如,东京都市圈内山梨县的山梨大学为完成地方志向课程的学生开设地方课题实践课程和地方课题解决课程。其中,地方课题实践课程与传统的实习课程类似,以学生所学专业为基础,为其提供相关专门领域的实习机会;地方课题解决课程旨在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区域内具体问题的能力。
表1:共爱学园前桥国际大学地区职业培训副专业课程体系
学年 |
区域力 |
自我发展力 |
实践力 |
第一年 |
区域社会学 环境政策 了解群马县 志愿实习 区域实践演习 |
职业规划1 沟通技巧 |
职业规划3 |
第二年 |
群马县的人口和思想 |
职业规划2 商务沟通 |
长期实习 中小企业论 企业家讲座 了解群马县的经济 |
第三年 |
/ |
职业规划3 |
区域产业人才培养角色扮演 创新型人才培养角色扮演 入境人才培养角色扮演 实习 |
在上述两类课程的基础上,各地方大学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和对区域协同事业的理解,同时设置其他补充课程,这些课程共同构成完整的地方创生课程体系。例如,位于群马县的共爱学园前桥国际大学为培养地区产业亟需人才,专门设置为期三年的地区职业培训辅修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区域力、自我发展力、实践力三个学习模块(见表1),获得每个模块所需学分且总共获得16学分以上的学生将获得额外的地区职业培训辅修专业证书。
二、改善本地就业情况与促进本地产业振兴
东京都市圈地方大学在促进地方就业方面的举措主要包括3个方面。
其一,与政府、地方社会组织等开展合作,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例如,共爱学园前桥国际大学联合地方公共团体和企业,共同推出鼓励创造地方就业机会的举措。地方政府推出的鼓励就业政策包括鼓励本地大学生创业、吸引新的企业入驻本地、助推新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发展等。此外,各企业提高本地学生雇佣名额,大学则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支持。山梨大学于2018年花费1000万日元,在食品区域品牌化、下一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创建、区域合作4个领域公开征集15个地方创生支援教育研究项目,在推动实践性教育与研究的同时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当地经济发展。
其二,地方大学通过举办本地企业招聘会鼓励和吸引年轻人在本地就业。由于位于东京都市圈范围内,高校的所在地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虽不及“都心”及其周边核心区域,但也是日本国内较为理想的生活地。因此,除鼓励本校毕业生留在本地外,都市圈5所地方大学亦着眼于吸引其他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尤其是东京都市圈核心区域的年轻人赴当地工作、定居。例如,位于东京都市圈栃木县的宇都宫大学设立宇都宫大学企业交流会,一方面收集域内企业的现实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充分了解域内企业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与都市圈内的其他高校合作,实现地方企业的走出去和外地高校毕业生的引进来,帮助年轻人选择多元化的定居地,从而缓解“都心”区域的人口过疏化问题。
其三,地方大学通过加强区域内的高中—大学衔接,激发更多本地高中生选择适合的本地高校继续深造,继而在完成大学学业后选择本地企业就业。例如,共爱学园前桥国际大学将优化高中—大学衔接作为提升学生地方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路径。大学通过参与群马县教育委员会组织的高中—大学合作委员会和高中—大学合作研讨小组为区域内高中生的职业发展与规划提供支持。同样,位于群马县的高崎商科大学与当地37所高中开展合作,推出以培养注册会计师为目标的7年制高中—大学衔接商科教育项目。在该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本地大学、商科职业高中以及注册会计师群体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为高中生提供更具专业性的商科教育。
三、发挥地方大学的公共服务职能,解决地方实际问题
提高年轻人定居比率是缓解地区人口过疏危机、激发地方发展活力的基础,也是区域(知识)据点大学地方创生推进项目的第三个核心目标。东京都市圈各地区尤其是相对远离“都心”的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以及由老龄化、少子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困扰。在项目牵引下,域内入选高校从地方实际出发,尝试为地区发展问题提供具体、可操作的解决策略,从而为前来定居的年轻人提供相对安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例如,茨城县境内的常磐大学和茨城基督教大学分别开展抗灾城镇建设项目和育儿便利城镇建设项目。2017年,常磐大学通过举办灾害食品制作工作坊活动,成功设计出在灾害发生时不需要花费时间即能做出温暖美味食物的食谱。此外,常磐大学还制作从大学到临近的交通枢纽水户站的灾害可用地图,便于地震发生时的紧急撤离。
四、东京都市圈地方大学—区域协同发展的启示
(一)地方高校明确自身定位,实现特色化发展
地方高校应找准自身定位,在开展教学、科研的过程中着眼于服务区域发展,与域内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作应对区域危机,制定与自身角色定位相适应的发展指标和路径,而非盲目追赶和模仿顶尖研究型大学。
(二)地方高校与多元主体联动,协同构建一体化发展生态
就中国长三角地区等高等教育枢纽而言,地方大学应服务于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功能互补,通过协同构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助推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在高等教育枢纽建设和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不应只着眼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前沿领域的研究和顶尖人才培养,还应尽力发挥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职能,使之进一步对接地区发展对于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源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应积极调动域内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多元主体与高校联动。
(三)地方高校推动各地区发挥区域优势,实现自身及地方可持续发展
就长三角地区而言,顶尖研究型大学主要集中于上海、杭州、南京等中心城市,这些高校往往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己任,专注于攻克世界级课题与尖端科技。同时,该地区还分布着大量的省属、市属高校,这些高校发展重点应为立足当地、明确自身及所在地区的优势,探索自身和地区的个性化发展路径。
(摘编自《现代大学教育》2024年第2期 作者:吴寒天 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