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如何应对未来之变?——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文章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教育数据,结合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历史数据和发展趋势,在可比指标上分析和预测2025-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重点学科在校生规模,可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供事实支持。
一、2025-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预测
(一)高等教育学龄人口预测
由于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来源更为多元化,学生可能在完成基础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院校,也可能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校园,因此高等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分布范围更广、集中度更低。依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算方式,当前,我国学士、硕士、博士或同等学力学位获得者的毕业年龄主要为22-24岁、24-26岁、27-29岁。因此,本研究中的高等教育阶段学龄人口主要包括18-22岁年龄组的普通本专科学龄人口及23-29岁年龄组的研究生学龄人口。
根据现有数据推算,如图1所示,2025-2035年间,普通本专科层次的学龄人口主要呈现先缓慢增加再迅速下降的趋势。在数量层面,从2025年的7600万人上升至2032年的峰值,约为8870万人,7年间年均增长181.4万人。2035年,预计回落至8660万人。根据东亚地区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中短期内我国出生人口仍将处于下行区间,因此预计2035年后普通本专科层次的学龄人口将维持下降趋势。
图1:2025—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变化(单位:千万人)
研究生层次的学龄人口在2025-2035年间则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2025-2028年为23-29岁学龄人口负增长阶段,学龄人口数量由10159.99万人减少至9857.44万人。2028年后23-29岁学龄人口进入正增长阶段,2035年数量增至峰值,约为11736.48万人,此后趋于平稳。以美国学历结构变化情况为参照,中短期内我国研究生层次的学龄人口将保持平稳增加的趋势。
(二)高等教育入学率和层次结构预测
1.高等教育入学率预测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包括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研究生在校生数、军事院校本专科在校生数、其他学历教育折合学生数(如成人本专科、网络本专科、自学本专科)。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之间具有异质性,因此,在预测在校生规模、专任教师规模、经费需求时,直接使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测算可能造成偏差,有必要分层次测算入学率。在分层次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测算了全日制高校入学率,即除去成人与网络本专科在校生以外的普通本科与职业本专科入学率,作为衡量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指标之一。具体而言,本研究中涉及的入学率包括:
(1)普通本科高等教育入学率=普通本科在校生数/18-22岁年龄组人口数
(2)职业本专科入学率=职业本专科在校生数/18-22岁年龄组人口数
(3)普通高校入学率=普通本科高等教育入学率+职业本专科入学率
(4)研究生教育入学率=研究生在校生数/23-29岁年龄组人口数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幅显著。2019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203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的目标。本文结合2025-2035年人均GDP的变化趋势、OECD国家的发展经验及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的走向测算,如表1所示,预计到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71.51%,全日制高校入学率约为62.54%。《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65%的目标或将在2030年之前实现。
表1:2025-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全日制高校入学率预测
年份 |
全日制高校入学率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差值 |
2025 |
53.24% |
61.85% |
8.52% |
2030 |
57.93% |
66.70% |
8.68% |
2035 |
62.54% |
71.51% |
8.88% |
2.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预测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经济建设对高等教育内部的层次比例有不同的需求。本文将从职业本专科、普通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出发,基于经济发展的视角,在结合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以人均GDP为主要参照指标并结合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预测2025-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根据预测结果,如图2所示2021-2035年我国职业本专科层次占比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截至2035年职业本专科层次占比约为40.61%,相较于2021年减少1.25%。2021-2035年普通本科层次占比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到2035年预计降低至48.08%。研究生层次占比将逐渐增加,至2035年占比增加至11.31%,相较于2021年共增加2.2%。在研究生层次中,2035年硕士研究生占比约增加至9.22%,博士研究生占比约为2.09%。
图2:2021-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及人均GDP变化情况
结合人均GDP可以发现,人均GDP在2020-2035年呈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2021年人均GDP为12556美元,到2035年将增加至24811美元,年均增加942.69美元。结合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人均GDP发展的不同阶段与高等教育规模的关系,即随着人均GDP的逐渐增加,研究生层次占比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历史趋势也印证了上述判断。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国家与科技强国,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科研实力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结合人均GDP水平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关系,参照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相关数据,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优化提供借鉴思路。2021年我国人均GDP约为1.26万美元,与美国1980年的人均GDP相当。1980年美国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为:本专科(社区学院)层次占比约为70.01%,研究生层次占比约为30.61%。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当前的人均GDP水平下,我国的研究生层次占比低于同等GDP时期美国的研究生层次占比。
预计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约为2.48万美元,而美国人均GDP最接近这一数值的年份为1991年,此时美国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为本专科生占比70.94%、研究生占比29.06%。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人均GDP较为接近时,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研究生层次占比比我国预测值高出约17.75%。此外,1990年以来,美国的本科生占比逐步降低,研究生规模逐渐扩大。结合美国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数据进行分析,以人均GDP为参照时,可以推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
另外,我国在高中阶段长期实行的普职分流比例大致为5:5,当前高等教育系统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大致也延续了这一结构。以部分发达国家的普职比为参考,2020年,美国高职生、本科生占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9%、31%。由此,以2021年为基期,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未来十年我国应将高等教育系统中的职业教育(高职高专、应用型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中的专业教育)占比提升至60%-70%,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三)不同层次高等教育重点学科、专业在校生规模预测
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阶段,对人才结构和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也提出了新的需求。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一词代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大学科领域,这与中国对理工科专业的分类方法基本一致,因此本文中的重点学科即具有STEM学科背景的理工科专业。当前,我国仍处于高质量理工类人才配给不足的阶段,计算机与电子行业和制药业是制造业中研发人员占劳动力比重最高的两大技术产业,研发人员分别占4.66%和2.67%,而美国的相应比重是11.37%和13.23%。中国正处于人口红利消失和资本积累效应逐渐消退的时期,合理配置人才结构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将分层次探讨当前各重点学科、专业在校生占比,并预测面向2035年的变化趋势。
1.重点学科博士在校生规模预测
总体看来,2012-2021年工学博士生占比始终居首位,理学博士生占比次之,农学博士生占比最低。工学博士生占比逐年增加且逐渐趋近50%,而农学博士生占比始终在4.2%左右浮动且2021年较2012年减少了0.03%,近三年来医学博士生占比增速加快,理学博士生占比略有提升但增幅较小。工学与医学博士生规模的扩大是重点学科博士生总人数持续增加的重要因素。
图3:2012-2021年我国理工农医博士生占比及总人数
自2000年以来,美国STEM学科博士学位授予人数占比始终处于不断增加的态势。在我国当前的科技战略部署背景下,结合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趋势可以推测,中短期内我国重点学科博士生人数仍将处于上升趋势。结合以上数据并以2021年理、工、农、医各学科占比为基期进行推算,预测结果如表2所示。预计到2035年,我国理学博士生占比与工学博士生占比将逐渐扩大,而农学博士生占比相对于2021年则略有缩减。具体而言,2035年理学博士生、工学博士生、农学博士生、医学博士生占比分别为19.18%、43.87%、4.18%、12.79%,且重点学科博士生总人数预计超过100万人。
表2:2025-2035年我国理工农医博士生占比预测
年份 |
理学占比 |
工学占比 |
农学占比 |
医学占比 |
重点学科总人数(万人) |
2025 |
18.38% |
42.83% |
4.21% |
12.79% |
63.71 |
2030 |
18.78% |
43.29% |
4.21% |
12.79% |
82.87 |
2035 |
19.18% |
43.87% |
4.18% |
12.79% |
102.33 |
2.重点学科硕士在校生规模预测
由图4可知,在重点学科硕士生总人数层面,2012-2021年总体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但增速有所不同。2012-2016年为平稳增加阶段,由2012年的83.62万人增加至2016年的95.90万人。2017年政策调整所导致的研究生录取率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2017年重点学科硕士生人数的陡增提供解释。同时,结合数据可以发现,2017年暴涨的硕士生数量中,较大比例为工学硕士生。工学硕士生占比较前一年增加5.01%,农学硕士生占比较前一年增加1.12%,理学硕士生占比较前一年减少,医学硕士生占比较前一年降低2.2%。
图4:2012-2021年我国理工农医硕士生占比及总人数
参照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发现,与2012年相比,2019年美国工学硕士在校生人数增加了22.93%,其中计算机学科硕士生占比增幅为96.75%。与2016年相比,2021年英国STEM学科研究生人数增幅为65.96%,计算机学科全日制研究生占比增幅为247.86%。结合上述发达国家的重点学科发展趋势,以2021年为基准进行预测,结果如表3所示。预计中短期内我国重点学科硕士生数量(尤其是工学硕士生数量)仍存在一定的增长空间。具体而言,预计到2035年,理学硕士生占比约为8.00%,农学硕士生占比约为5.00%,工学硕士生占比约为38.00%,医学硕士生占比约为11.00%。
表3:2025-2035年我国理工农医硕士生占比预测
年份 |
理学占比 |
工学占比 |
农学占比 |
医学占比 |
重点学科总人数(万人) |
2025 |
7.17% |
35.64% |
4.94% |
11.31% |
212.24 |
2030 |
7.59% |
36.82% |
4.97% |
11.15% |
279.48 |
2035 |
8.00% |
38.00% |
5.00% |
11.00% |
349.30 |
3.重点学科本科在校生规模预测
由图5可知,在重点学科本科生总人数方面,2012-2021年的整体趋势为逐年增加。2012-2017年增速相对平缓,2017年后增速加快。2012年总人数为708.82万人,2021年增加至953.71万人,年均增加约27.21万人。
图5:2012-2021年我国理工农医本科生占比及总人数
以美国本科生学科结构为参照组进行预测,1990年以来美国STEM学科学士学位授予人数持续增加。由此,以2021年我国重点学科本科生占比为基期(6.72%、34.02%、1.67%,7.97%),结合当前的科技战略需求、产业结构转变等时代背景及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调整经验进行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预计我国STEM学科本科生人数与占比将持续增加,到2035年我国理学、工学、农学与医学本科生占比分别约为7.56%、37.66%、1.53%、8%,重点学科总人数将超过1600万人。
表4:2025-2035年我国重点学科本科生占比预测
年份 |
理学占比 |
工学占比 |
农学占比 |
医学占比 |
重点学科总人数(万人) |
2025 |
6.96% |
35.06% |
1.63% |
7.98% |
1132.33 |
2030 |
7.26% |
36.36% |
1.58% |
7.99% |
1460.34 |
2035 |
7.56% |
37.66% |
1.53% |
8.00% |
1608.59 |
4.重点学科专科在校生规模预测
由图6可知,2012-2021年STEM类专科生占比呈现先减后增的态势。2012年STEM类专科生占比达到近十年的峰值,约为35.43%,2017年降低至谷值32.66%后逐渐回升,2021年增加至33.90%。具体到电子类专科生层面,2012-2021年电子类专科生占比主要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
图6:2012-2021年我国电子类与STEM类专科生占比及总人数
以2021年为基期,结合英美等发达国家专科层次重点学科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如表5所示。预计到2035年我国STEM类专科生占比约为38.19%,其中电子类专科生占比约为22.04%。
表5:2025-2035年我国重点学科专科生占比预测
年份 |
电子类占比 |
STEM类 |
2025 |
16.64% |
35.09% |
2030 |
19.34% |
36.64% |
2035 |
22.04% |
38.19% |
二、研究结论
第一,普通本专科学龄人口短期内呈现增加趋势,至2032年后转为负增长;研究生层次的学龄人口在2025-2028年处于负增长阶段,2029年开始转为平稳增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全日制高校入学率中短期内将持续增长。
第二,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研究生层次占比有待提升;中短期内本专科层次规模将逐渐缩小,研究生层次规模将持续扩大,预计到2035年研究生层次占比约为11.31%。
第三,重点学科在校生人数中短期内将持续增加,其中以工学学科为主要增长源。根据预测结果,面向2035年以理工农医为代表的重点学科总人数将保持增加的态势,其中主要以工学领域学生人数的增加为主。在本科层次,工学领域本科生人数与占比都将继续增加。在研究生层次,重点学科人数占比将继续增加,其中农学研究生占比近期将呈现低速下降的趋势,而工学类研究生占比仍将维持绝对比重,且中短期内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三、政策建议
第一,2025-2035年间,根据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科技竞争等综合需要,将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维持在70%左右,全日制高校入学率争取达到65%。首先,根据预测结果,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71.51%,全日制高校入学率约为62.54%,但以普通高校入学率作为衡量指标时,距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65%入学率目标值仍有约2.46%的差值。其次,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仍低于OECD国家的均值,而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是关乎技术变革与创新的重要因素。为满足产业结构升级与科技竞争等方面的需要,应确保高等教育规模的稳步增长,将毛入学率维持在70%左右,争取将全日制高校入学率提升至65%。同时,应注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为经济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此外,研究还发现,2021年我国官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为57.8%,与除去成人与网络本专科的普通高校入学率的差值约为8.31%。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看,引入全日制高校入学率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规模的参考指标,更有利于客观评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以及人才储备的真实水平。
第二,优化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占比,压缩普通高等教育占比。首先,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中,研究生教育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2021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占比约为8.7%,以人均GDP为参照,该比例相当于美国20世纪40、50年代的水平。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生教育占比至少应达到15%左右,理想的状况应达到30%左右。在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为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未来我国研究生层次教育规模与质量应持续扩大和提升,职业本专科层次应适当扩张,普通高等教育占比应适量压缩。其次,当前我国应用型人才与职业技能型人才未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5年的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这可能会制约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是根据职业和岗位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与职业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普职比尚不足5:5,与发达国家的普职比相比,处于职业教育占比较低的水平。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未来应增加应用型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将20%左右的普通教育占比转向职业教育,为先进制造业提供高质量的后备力量。因此,未来应将应用型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占比提升至60%-70%,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第三,加大理工农医特别是与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关系密切的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等学科专业的布局。首先,与发达国家的STEM学科相比,我国相应学科的总体占比还有待提升,增速还需加快。扩招以来理工农医学科的整体占比大幅下降,当前在硕士生与专科生层次,这些学科的占比还有继续降低的趋势。着眼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未来我国应扩大重点学科占比。其次,就重点学科所占比例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低,但仍存在高质量科技人才缺口率较高等问题。解决科技人才匮乏的关键在教育,在于教育系统能否为市场提供相匹配的人才规模与质量。未来十年应重点关注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类等战略性学科的发展情况,统筹推进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
总之,面对出生人口减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新形势,应科学规划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
(摘编自《复旦教育论坛》2023年第5期 作者:杨怡 沈敬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