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社会募捐组织化建设:行动策略与实践逻辑

编辑日期:2024-08-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哈佛大学在社会募捐组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制度嵌入和协同互惠的柔性行动策略,有效整合筹资渠道并强化内生秩序,同时创造大学与校友、企业、基金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其背后体现了以价值共识、价值共生和价值共赢为共创格局的实践逻辑。

    一、哈佛大学社会募捐组织化建设的要素分析

    哈佛大学社会募捐的核心资源根据要素结构划,可以分为学术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结构资源和关系资源。

    在学术文化资源上,哈佛大学拥有卓越的学术研究和慈善捐赠的文化传统。一方面,学校的科研实力全球顶尖。哈佛大学以基础研究为核心、以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为方向、以关注民生的科学研究为支撑的独具风格的学术氛围,成为其社会捐赠不断增长的软实力。科研转化中心通过商业合作筹集私募资金,从而推动基础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拥有慈善捐赠的文化传统。早在建校之初的殖民地时期,学校通过积极恳求社会捐赠或呼吁个人捐赠,才解决了严重的财政问题。1890年之后,公众对“民主”的讨论使这种新颖的筹款方式合法化,哈佛大学逐渐脱离于对富裕捐赠者的依赖,学生和校友开始习惯“民主”筹款要求并加强校友之间的团结。此外,基督教教义在美国人脑海里根深蒂固,捐赠大学的慈善事业是美国人对宗教信仰和道德原则的最好实践。

    在人力资源上,哈佛大学筹资队伍在校长统领下表现出专业的职业化水平。在整合性的大学拓展项目中,哈佛大学校长担当“管理者+领导者”的角色,对哈佛大学的改革及推行的办学思想,为其获得巨额的社会捐赠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因。在二级学院方面,哈佛大学法学院校友办公室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负责筹资项目的设计与论证,了解法学院的发展与需求,评估每个新项目所需资金和筹资可能性;第二组负责网络开发与维护,发布更新校友办公室日常信息,宣传集资项目和管理网络捐赠事宜;第三组负责与可能的捐赠人或单位接洽并落实捐赠事宜,各个小组的分工合作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社会捐赠机制。

    在结构资源上,哈佛大学拥有为社会募捐组建的管理平台。首先,校友会主要负责学校与校友事务的联络和组织,增进双方的互利合作;其次,筹款办公室通常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作用,如筹款规划、企业合作、校友网络和基金会合作;最后,哈佛大学基金会负责筹资及基金的投资增值运作。

    在关系资源上,哈佛大学为捐赠主体提供各种物质与精神资源,作为对其捐赠的回馈。一是教育资源,包括优质的教师资源、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以及继续教育课程等。二是精神资源,“校友情结”是哈佛大学社会捐赠成功发展的强大号召力。通过捐赠,校友获得心理与精神的满足,这种满足具有明显的非商业性,是较纯粹的公益性行为。三是人脉资源。哈佛大学提供的毕业生人脉资源,为校友发展提供了支持,如为校友提供就业岗位、发展机遇,帮助校友寻求事业的合作伙伴等。

    二、哈佛大学社会募捐组织化建设的行动策略

    总体而言,哈佛大学社会募捐呈现出“制度嵌入+协同互惠”的实践样态。

    (一)制度嵌入:内部组织化建设策略

    第一,整合筹资渠道,汇聚社会资源。哈佛大学最主要的捐赠活动有三种,即年度募捐活动、校友团聚活动和专项募款运动。首先,常规性的年度募捐活动是一种非限制性捐赠,它通过邮寄筹资诉求、电话劝募、招募新会员或特别筹资活动和当面对个人劝募将捐赠款项用于学校每年的财政预算和日常运营经费。每年3万多校友和文理研究院学生家长的慷慨捐赠使得哈佛大学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不断创新,建筑设施的修缮得到保障。虽然年度捐款与大额捐赠相比总额较少,但对培养校友对学校的认同感、参与感和归属感效果显著。其次,哈佛大学最为珍惜的校友传统之一是校友团聚活动。许多校友选择为纪念同学聚会而捐赠,这些捐赠是哈佛大学年度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弥补关键优先事项的资金缺口,如基于需求的经济援助、实践性临床教育和社区法律援助,以回报他们在学生时代获得的经济援助。最后,专项募捐活动既针对具体的个人、同学会,也针对数个企业或基金会,还可以是几种方式的最佳结合。其活动策划与公众的相关利益联系紧密,可在较短时间内赢得资金支持。募款目标数额较为庞大,且与学校的宏观发展规划相匹配。

    第二,设置行动规则,强化内生秩序。一方面确立规范化的组织制度和实施程序。哈佛大学最初负责募捐的组织机构是校友会,该机构由一个兼职秘书的附带工作发展到具有多个职能部门、管理层次清晰的专业机构,组织功能也由几年一次的校友聚会和募款发展到覆盖校友捐赠、服务、继续教育、旅游等多个方面。随着捐赠资金的增加,哈佛大学成立了教育基金会,负责社会募捐和捐赠资金的投资运作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新设管理机构实现组织再造。成立于1974年的哈佛管理公司(Harvard Management Company,简称HMC)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大学自己设立的捐赠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职责是管理与运作学校的捐赠基金、营运资本、养老金资产及递延账户等。此外,哈佛捐赠基金尽力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经济保障,虽然这些助学金与上百亿美元的捐赠基金相比只是学校运营支出中的很小一部分,但是“花小钱”吸引全球优秀学子,待其事业有成时反哺母校的良性循环机制为哈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后劲。

    (二)协同互惠:外部组织化建设策略

    第一,哈佛大学与校友、企业、基金会等捐赠主体的内在联系,实现了二者同一的理想和共同的价值追求。首先,筹资计划纳入大学总体发展战略,募捐研究得到加强。筹资办公室采用分类管理方法,建立了不同的联络处,以联系不同的捐助者,例如公司、校友和社会组织。由于学生被视为前景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哈佛大学加强了学生对母校的喜爱。奖励捐助者也受到哈佛大学的高度重视,并及时为他们的捐赠提供反馈。例如,学校采用包括感谢信、印刷品和电子通信、捐赠协会和活动在内的各种方式来表彰捐赠者的慷慨。其次,资源的互补满足校企双方发展需求,促进了校企双方捐赠主体的关系建立。最后,哈佛大学与美国现代慈善基金会拥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在共同价值引导下,二者关系密切。哈佛大学管理者常常担任基金会主席等职务,并关注大学入学政策、财政、扩招等发展问题,基金会也会针对这些问题提供资助。

    第二,利益共享是哈佛大学与捐赠主体协同互惠关系形成的动力。在企业捐赠上,大学通过向企业输出优秀的企业职工、派遣教师培训企业职工、研究人员协助企业科技攻关以及应用新技术和专利、帮助企业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帮助企业开拓国际业务等方式;企业向大学输出的职工培训与咨询经费、新产品验证费用、大学实验设备、科技攻关人员报酬、技术和专利转让费、友好性捐赠资金等,分担了大学对发展资金的需求。在基金会捐赠上,哈佛大学高度重视和采纳基金会报告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努力提升大学科学研究的能力与研究成效,彰显了基金会的价值。

    三、哈佛大学社会募捐组织化建设的启示与借鉴

    (一)大力加强大学募捐要素的开发与完善

    哈佛大学在社会募捐组织要素方面所体现的协同治理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就整体而言,我国大学社会募捐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存在活动起步晚、参与热情不高、募捐策略缺乏战略眼光、募捐总额有限等一系列挑战。面对上述挑战,强化对社会募捐的理性自觉是我国大学需要重视的方面。

    在积极拓宽办学资源渠道的大背景下,大学必须把增强自身软实力、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学校知名度作为参与社会募捐交换的首要任务,不断开发与完善社会募捐能力所需的组织要素。一是在学术文化资源上,面向未来建设一流大学。重点从硬件设施转移到软实力,从大学自身需求转移到社会需求,从解决紧迫问题转移到应对未来挑战。二是在人力资源上,学校领导应转变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办学的传统观念,树立多渠道筹措经费,最大限度地服务个人和社会发展,争取社会捐赠支持的办学理念。三是在结构资源上,树立“以捐赠主体为本”的管理理念。大学要获得更多的社会募捐,必须重视研究和满足潜在捐赠主体和现有主体的内在性需要,努力寻求双方需求的结合点。在遵循交换原则的基础上,强化互利互惠,努力满足捐赠主体对社会声誉、地位、尊重等多种内在精神需求。

    (二)积极推进大学募捐管理的规范与创新

    首先,加强募捐组织管理。建立功能齐全的募捐组织机构,明确学校领导募捐责任与任务需要,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广泛征求学校师生、校友以及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为潜在社会捐赠主体提供准确的捐赠信息参考,促使捐赠主体将捐赠意愿转化为捐赠行为。

    其次,重视募捐过程管理和策略研究。借鉴哈佛大学经验,完善募捐工作过程使之程序化,丰富募捐形式使之多样化,重视募捐策略研究使之科学化。我国大学应重视募捐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要注意研究募捐对象募捐的多种需求,理解和准确把握捐赠主体的捐赠动机、捐赠意向和捐赠疑虑。

    最后,完善募捐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国家应支持建立权威性的民间评估机构,对大学社会募捐实施定期评估,同时建立捐赠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大学社会募捐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公布社会捐赠相关信息,自觉接受捐赠者和社会监督,努力提高大学社会公信力,为今后的社会募捐打下良好的信誉基础。

    (三)拓展联结大学募捐关系的网络与结构

    一是加强与捐赠主体互利互惠的关系建设。在校友关系建设上,大学通过校友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使他们不断创造经济财富,从而使得他们不仅“有心”而且“有力”回馈母校。在企业关系建设上,大学在现有校企合作基础上,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成效。大学应该对筹款活动进行全面改革,培养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友捐赠生态系统。在慈善基金会关系建设上,提升民众对教育捐赠的理性认知,在引导民间捐赠向大学转移的同时,丰富对上述主体的捐赠回馈方式。既要注重强化情感回馈,也要加大对捐赠者的宣传力度,扩大捐赠者的社会影响,提高捐赠者知名度。

    二是大力拓展捐赠主体,完善捐赠主体结构。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校友捐赠都是社会募捐款项的重要来源,而丰富捐赠主体的多元化程度,就在于扩大非校友捐赠比例。对于个人而言,需要把大学社会捐赠作为公民的基本义务进行积极倡导;对于学校而言,需要整合组织内外部资源,将外部相关者的利益点与学校发展目标结合,促成二者关系的持续发展。2022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大学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这项政策的出台为大学联络外部潜在捐赠者,将捐赠人拜访、筹资项目推介嵌入筹资体系提供了有利时机。提升对外争取外部环境,用好政策的外部效应是实现深化校企合作、供需对接、共同做好拜访与开拓工作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摘编自《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年第8期  作者:梅雄杰 吴恩慈)(摘编自《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年第8期  作者:梅雄杰 吴恩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