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不设院系的跨学科组织创新

编辑日期:2024-08-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始建于2012年的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ing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以下简称新科大)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大学,不设传统的院系,教学和研究改由4个具有流动边界的跨学科支柱承担。

    一、不设院系的新科大:麻省理工学院的大胆方案

    2007年,新加坡政府决定新建一所大学以提高公立大学入学率,并选择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筹建新大学,由大学部门扩展委员会负责实施。但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建校方案与大学部门扩展委员会的方案有所不同。

    一是学校规模。为达到30%的入学率,新大学将要招收1万名本科生。但是,麻理工学院认为最好创建一所规模较小的大学,本科生总数为4000人。二是学校结构。大学部门扩展委员会设想的新大学将围绕3个学院进行组建,包括设计和建筑,工程与应用科学,商业和信息技术。然而,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学校结构——不设院系,设4个支柱作为学校基本的学术与行政组织,且都在工程领域。麻省理工学院的思路是:如果新科大要在二三十年内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最多只能达到中等水平。但是,如果选择一个非常独特的发展模式它就有机会脱颖而出,快速建成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尤其是在技术和设计领域独领风骚。新加坡政府最终采纳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建议,将新科大定位为规模小而精,完全跨学科的新型工程教育大学。

    为什么麻省理工学院要建议将新科大建成一个完全跨学科的大学?秉持大工程观的麻省理工学院是实施跨学科工程教育的先行者和成功典范。麻省理工学院的学术组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五大学院,每个学院都有跨学科的属性;另一部分是跨学科的项目、实验室、课题组和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学院是多元巨型大学,难以转型成跨学科大学,但是,通过合作另办一所特色大学则切实可行。因此,麻省理工学院有意在新加坡做个大胆的试验:跨学科不是新生事物,但建立一所跨学科大学却是全球首创。一旦试验成功,不仅意味着完全跨学科可行,也意味着麻省理工学院跨境办学又有了新的成功范例。

    筹建伊始,新科大就重新思考现代技术型大学的组成元素。它由独特的组织结构和学位结构构成,没有传统的院系。它的教育和研究方法,以及校园设施和空间分配,都是为了促进多学科而精心设计。新科大设有4个跨学科支柱:建筑与可持续设计,工程产品开发,工程系统与设计,信息系统技术与设计。同时,新科大还设计了进行通识教育的两大集群: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科学、数学和技术。新科大设立四大支柱,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跨学科实践(新工程教育)与新加坡新兴产业的战略(建筑与信息)碰撞的结果。新科大虽然只设四大支柱,但是,涉及的学科之广不亚于任何一个大规模的理工科大学。

    二、新科大跨学科支柱的特征

    (一)支柱突破学科与院系的宰制,灵活配置资源

    传统的大学资源分配与师资聘任都是围绕学科与院系进行,跨学科机构和项目在资源配置中只位居边缘。在新科大,经过结构性改革,只有跨学科支柱的建制,各支柱之间是平等的,所有经费都用于跨学科。一方面可以按照特定研究方向配置资源;另一方面可免除不必要的组织冗余,将资源集中调配,用于研究开发与知识转移。

    在人力资源方面,传统学科和院系对师资的要求很高:招聘师资需要考虑专业细分,要配置足够的教师,学科建设时间要长,才能使得一个学科由弱变强。研究人员对6个跨学科研究中心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中心都没有产生突破性的合作成果,研究人员“几乎彼此孤立”地进行研究。在新科大,支柱的师资聘任打破传统的聘任与晋升方式。支柱中的教师不是相互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传统的学科建设往往要几代师资薪火相传,而支柱则更灵活与包容,只需要招到适应跨学科需求的教师即可行动。新科大的教师来源面广,他们来自剑桥大学、康奈尔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他们既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又有成为杰出教育工作者的潜力。2022年,新科大的教师达155人,国际化程度非常高,只有约30%的教师是新加坡人,其余则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些教师出身于工程、人文社会科学、普通科学、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和建筑等各个学科。他们被有效组织起来,在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跨学科重点研究中密切合作。

    (二)支柱直接与新兴产业对接,融通产学研

    新科大完全跨学科,意味着四大支柱与研究中心的课题完全来自外部需求,反映的是新加坡的本土化与区域化战略需求。新科大与企业界、政府和学术界开展战略合作,在医疗保健、城市、航空和人工智能4个战略领域开创新的跨学科工作。如为配合新加坡的未来通信研究及发展计划,新加坡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同新科大合作,成立未来通信互联实验室,这是东南亚地区首个结合人工智能与6G技术的实验室,开展全息通信、新一代无人驾驶汽车和无人机的智能感应技术等研究。

    (三)支柱便于协同创新,解决复杂现实问题

    新科大建校的承诺是与业界合作,通过跨学科教育与研究,使毕业生为未来做好准备,并支持国家发展的优先事项。因此,新科大的跨学科支柱更倾向于超学科的知识生产模式:通过创新网络和知识集群,充分发挥知识系统的创新潜力,完成知识转移,解决复杂的重大现实问题。

    新科大的不同支柱之间也可以开展跨支柱合作。例如,研究日本犬岛老龄化问题的项目。为了更好地了解人口统计数据,建筑与可持续设计支柱的师生向信息系统科技及设计支柱的专家寻求帮助,通过访问岛上居民和游客的社交媒体账户收集数据。如新科大推出一门新课程,让学生采用一套开发立体3D游戏的软件,通过虚拟场景,对建筑设计进行测试和试验。这门课程由建筑与可持续设计支柱和信息系统科技与设计支柱合作推出,是新加坡首次将虚拟实境和增强实境等科技用于建筑设计教学。

    三、新科大组织间网络的互补

    新科大以完全跨学科为组织架构,迅速在新兴大学中脱颖而出。但是,局限也很明显:受学校规模与类型所限,且无传统系科的支持,跨学科难以完全因应问题导向。因此,新科大在创建之初即积极营建校外组织间网络:一类是与行业企业以及政府组织合作的异质网络;另一类是与国内外大学合作的同质网络。

    从2022学年开始,新科大学生能够学习新加坡国立大学提供的创业和创新学分选修课程。两校教师将共同指导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博士、风险创造科学硕士和新科大工程硕士项目。两校利用彼此的设备和设施进行创新和产品开发。新科大的学生和初创企业如果希望在海外创业或需要孵化支持,也可以利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跨国网络—BLOCK71。崭露头角的学生企业家和初创企业可以获得两校经验丰富的多学科导师的指导。在医疗保健领域,新科大还开始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合作,提供特别课程,培养未来的临床创新者,他们既擅长行医,又善于利用跨学科的技术来促进医疗保健的进步。

    新科大在国内的另一所合作学校是新加坡管理大学,两校属于纵向联合。新科大虽然是以工程类为主的大学,但是,其课程设置融入了很多管理学内容。2011年,新科大筹建伊始即与新加坡管理大学签署了教育、研究和师生交流合作框架。两所大学都提倡跨学科的学习方法,高度重视行业实习、海外交流、竞赛和其他课外活动。2014年,两校开始招收第一批双学位本科生,同时攻读新科大的工程学位和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商业管理学位。学生在4年的跨学科学习中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

    总之,新科大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崛起,说明新兴大学不仅不必沿袭传统大学的发展模式,甚至可以进行颠覆性创新。作为跨境合作办学的产物,新科大的创建带有麻省理工学院的国际化烙印,但是,它也能紧扣新加坡本土化与区域化的战略导向,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摘编自《现代大学教育》2024年第4期  作者:林杰 刘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