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跨学科教育平台:英国新大学学习地图的重绘
学习地图(map of learning)是基于个体发展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活动。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新大学于建校初期重绘的学习地图,使跨学科教育平台的构建成为可能,这引起当时英国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一、建筑之维:超越特定秩序,创建一体化物理空间
一般说来,学校空间都有其特定的秩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开展。新大学一体化物理空间以建构连续的生活、科研、教学与社交等空间为主,它强调的是具有一体化趋势的各种建筑的组合。
首先,新大学将泾渭分明的功能区改为混合交错的复合区,使物理空间呈现出“去中心化”的样态,从而模糊了不同功能空间的界限。例如,在教学区设计部分就餐区,在住宿区设计部分教学区,或混合设计教学与办公区等。值得注意的是,新大学尤为强调住宿与其他功能设施的混合布局,并注重对大学公共设施的使用。
其次,新大学创建了系列具有一体化趋势的建筑综合体,即一种能使各功能空间相互依存与转化的综合化建筑。英国新大学最令人瞩目的便是一系列建筑综合体,它能使建筑内部各空间要素得以充分联系。苏塞克斯大学的法尔默之家(Falmer House)便是一个建筑综合体,它既是当时几乎所有的行政和学术等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社交聚会的支点”。同样,新大学的住宿学院也是一个具备多功能的建筑综合体。例如,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的住宿学院拥有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与公共交流的大厅等,是学生学习及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
最后,由于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影响,新大学尤为注重建筑间的短距离步行可达性。人文地理学理论注重空间中人的行为,关注个体的生命体验与生活感受。该理论认为,步行是个体体验生命与感受生活的重要行为方式。因此,新大学通过多种方式,将机动车隔离在大学中心区的外围,使中心区建筑间的步行距离在人们可接受的范围内,以便为师生提供舒适的步行体验。这不仅有利于让不断增长的学生群体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而且还为不同学科的个体交往提供契机。如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以公共的步行道为轴,将各学院、图书馆、实验室等学术建筑与休息室、餐厅、咖啡馆、银行、商店、洗衣店等非学术建筑紧密串联起来,从而构建出一个功能连续的一体化物理空间。
二、组织之维:突破体制束缚,建立大型多学科学院
基于传统学科分类而形成的组织结构容易导致大学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隔离,严重阻碍人员的跨界沟通与资源的跨域流动。基于此,新大学建立了一种新型组织结构——大型多学科学院。
大型多学科学院是以多学科的大型学院代替老大学的学系或学部,它将单科教学改为跨学科教学,并设置了十分广泛的课程。学生将直接在大型多学科学院的名下注册,并参加由联合委员会成员合作教授的一系列跨学科课程。苏塞克斯大学是实验大型多学科学院的先驱,它的学院运行方式较为灵活。其一,每所学院都设置了一些存在相关性的综合学科,设计者坚信具有关联的学科结合在一起更容易产生新知识。其二,同一学科可以由不同的学院提供。其三,通过推行大文科和大理科制度等措施使不同学院间保持密切联系。其四,每所学院都开设了许多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课程,这些课程的主要考核形式是论文,而论文的题目必须跨越至少两门相关学科,同时论文还需由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指导。
在苏塞克斯大学的影响与推动下,其他新大学也建立了大型多学科学院。例如,埃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的比较研究学院主要设置了文学与管理学等一些互相结合的人文学科,因为设计者认为这种不同寻常的结合能够产生一些灵感的火花。此外,新大学建立的大型多学科学院还赋予学生更多选择课程的自由,并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拓展了空间,这有利于培养个体的创造力。
三、学术之维:跨越学科边界,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
为了对学习地图进行重绘,新大学需要主动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努力跨越学科边界,并构建起一个跨学科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新大学将本科生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阶段。在通识教育阶段(通常为第一学年),学生需选择一个意向专业,但是,他们随时都可以在该学年结束之前改变其选择,从而推迟了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据调查,在20世纪60年代,苏塞克斯大学约有30%的本科生毕业时所选择的专业与他们最初申请的专业不同。另外,在这一阶段新大学还要求学生必须学习一门或多门公共课程。例如,苏塞克斯大学理科学院的所有一年级学生都要学习基础数学、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等课程;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有一门对所有一年级学生都通用的探究与批评课程。在专业教育阶段(通常为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学生将主攻主修课程,并辅以跨学科性质的辅修课程或广博课程等,以培养其思维的广度与灵活性。在兰卡斯特大学的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历史专业的学生需在其主修课程上花费2/3的时间:并且花费2/9的时间学习相关辅修课程,如政治学或英语等;花费1/9的时间学习广博课程,如生物学与人、物理环境导论、数学思想大纲、化学原理或物理原理等。
在教学方法上,新大学建构并实施了多学科联合法,主要包括以下类型。第一,不同学科教师的联合讲授,如基尔大学(Keele University)第一年开设的西洋文明的发展课程就需要约70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教师的联合讲授。第二,不同学科导师的联合主持,如苏塞克斯大学的学生在学习特定经济时期小说的知识时,会由英国文学与经济史的导师联合主持。第三,不同学科学生的联合讨论,如苏塞克斯大学的文理渗透项目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它将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联合开展小组讨论。
在评价方式上,为适应课程的跨学科性质,新大学突破了传统的一次性考试制度,创造了连续评价制。连续评价制是指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基于他们的课程参与度、论文和其他书面作业等。东英吉利大学率先实行了连续评价制,其文科学院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基于书面作业、课程论文和课堂互动,理科学院则在上述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验课的合作与习题课的写作。当大学课程结束时,学生往往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课程成绩,这些成绩通常占学生毕业总成绩的1/3到1/2。在斯特林大学,每门课程结束时,学生将根据连续评价(定期测试与课堂作业等)和考试(哲学课除外)的共同结果得到一个成绩。必须指出的是,由于跨学科课程的影响,即使两名来自同一学院的学生,因其专业或学科背景不同,也可能面临不同的评价标准。
英国新大学学习地图的重绘是一项基于理念引领、政策支撑、范式形塑的复杂系统工程。首先,应重视建筑空间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作用。需加大对大学建筑的研究力度,探寻弱化不同学院之间边界的有效路径,注重跨学科交流场域的建构,以寻求空间向度下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合理模式。其次,应建立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教学科研体制。它不应盲目地追求广泛的教育内容,而要以多种方式寻求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跨学科体制还要保障管理人员的研究权利,并从管理层面建立起各学科之间的衔接机制。最后,应积极探索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与跨学科课程的有效衔接策略。英国新大学重绘学习地图的教育理念及实施路径,无疑能为中国大学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摘编自《现代大学教育》2024年第6期 作者:王宇遥 易红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