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大学学院科技创新的路径与特色——基于集成创新视角
集成创新思想概括为:在产业发展对技术创新需求驱动下,将组织内外部知识、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等系列创新要素进行合理匹配和融合,从整个产业链视角进行系统性创新,从而促进产业乃至整个国家集成创新能力提升。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致力于探索集成式科技创新路径,通过“对内改革、对外联合”形式,将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革新创新理念和管理路径的同时,与外部政界、产业界、学界及大众进行紧密合作,为UCL科技创新发展做出了前瞻性和全局性战略布局。
一、伦敦大学学院集成创新路径
UCL工程科技集成创新行为发生于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两个层面。
(一)内部集成创新路径
内部集成创新是组织内部现有知识、技能、资源、团队等要素匹配重组,形成迎合外部需求的创新力量。UCL内部集成创新路径表现为工程专业系统内部各要素资源重新配置与组合,包括学科集成和管理集成两方面。
1.学科集成
学科集成是对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有效识别、重组和利用,进而促进不同维度知识的互动并产生新知识的过程。2014年UCL工程科学学院启动“集成工程计划”(Integrated Engineering Programme,IEP),核心是促进多学科知识间优化重组并实现再造。IEP以“全面集成”为核心要义,运用整体思维形成模块化学科体系架构。五个模块以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形式共同构成IEP集成核心(见图1),被业内人士视为“工程教育的优秀典范”。
|
图1:IEP模块结构
2.管理集成
UCL管理集成体现为“自上而下”推进改革与“自下而上”贯彻落实相结合。为彰显各专业特殊专业背景、文化和需求,UCL为学院提供了充分创新自由。工程科学学院项目主任全权负责科技创新规划和管理,成立科研合作小组,形成有利于工程技术研发的跨学科科研合作模式。2015年工程科学学院设立了工程教育中心,联合工程教授委员会、欧洲工程教育学会、英国和爱尔兰工程教育研究网络,共同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生成。可见,UCL工程科技创新发展不仅依赖学院领导的深谋远虑,从宏观角度把握创新前沿发展动向,也得益于各专业组织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共同推进,微观上调整科技创新各环节。2014年,UCL成立变革创造者协会,为师生合作开展工程科技创新项目提供450英镑或850英镑的资金支持,确保师生在项目设计中建立联系和归属感。此外,UCL还对师资聘用和晋升制度进行彻底变革,着力转变创新成果认定和奖励方式。这些措施共同指向工程科技创新质量提升,进一步提升了UCL科技创新活力。
(二)外部集成创新路径
UCL外部集成创新表现为外部环境各要素互动对主体创新行为的影响,路径主要包括战略集成和组织集成两部分。
1.战略集成
战略集成是结合当前创新需求和竞争态势、基于共同发展战略,从不同视角布局多个子战略,实现各子战略间的协调和整合。英国政府的创新政策和知识交换政策,从战略全局视角为大学提供实质性支持和补贴。
创新战略方面,英国政府在制定创新政策过程中充分考虑科技创新政策对产业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把工程科技创新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优先保障,将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RI)作为高校技术创新统一科研资助和项目管理部门,通过持续加大补贴力度带动成果研发,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2021年7月,英国商业能源与产业战略部(BEIS)发布《英国创新战略:通过创造引领未来》(UK Innovation Strategy: Leading the Future by Creating it),强调将创新与工程结合,通过基金拨款形式发展科技研发能力并促进大学和企业协同创新。
知识交换战略方面,英国政府采取完善绩效评估等战略举措,从根本上推动高校与外部组织进行知识交换和共享,加快高校知识成果转化与应用。2017年,商业、创新与技能部(BIS)发布白皮书《工业战略:建立适应未来的英国》(Industrial Strategy:Building a Britain Fit for the Future),提出开发知识交换框架。知识交换框架是对英国高校与合作伙伴开展知识交换活动进行的绩效评估,将高校知识交换活动分为与研究部门合作、与企业合作、与公共和第三部门合作等七方面,设定指标进行衡量和评估,以提高财政资金用于知识交换的使用效率,帮助高校持续整合、归纳并创造新的知识和技能。
2.组织集成
UCL与学术界、商业界和产业界共同推进工程项目创新和实践,将人才、技术、设施设备、资金等资源进行有效匹配和集成,促进产学研高质量发展。在知识交换框架指导下,各组织和机构主要通过提供可操作工程设计项目及场地或派遣员工作为工程创新项目指导者或参与者等方式,参与到科技创新过程中。2017年UCL与阿兰·图灵研究所和帝国理工学院合作开展跨学科数字化工程项目,共同研发并简化虚拟仿真装置,使学术界和产业界间实现工程数据可视化和流动共享,推进工程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UCL通过设立创新与创业部门(Innovation & Enterprise),与UCL师生、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第三部门建立伙伴关系,组建了由各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团队,共同创设内外部协同发展的创新环境。
(三)工程科技集成创新网络的形成
UCL联动内部创新系统和外部创新系统,构建了政府、企业等主体实施外部支持与合作,学校内部优化学科整合形式和提升管理决策水平的内外部集成创新网络。从集成创新网络形成过程看,内部集成创新主体为UCL研究人员及管理人员,其动力主要来自科技成果研发需求和专业自身发展需求。外部集成创新主体为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公共服务机构、慈善团体及社群,其动力主要来自创新成果转化需求、国家统一战略目标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等。可见,内外部创新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集成创新网络使科技创新内外部各要素紧密联系并产生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发挥各要素作用。
二、伦敦大学学院集成创新特色
(一)内部集成:模块化交叉布局,决策权自主自治
内部模块融合和自主管理是UCL实现集成创新的基础。UCL通过模块化方式将各学科知识技能交叉整合,形成集成式IEP工程教育框架。该框架集成了工程与非工程学科强调不同学科专业知识通过阐释和反思建构途径转化为缄默知识,并运用于特定情境创造新知识,呈现跨学科协同创新特征。如“如何改变世界”模块的团队项目跳出工程领域范畴,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原本各自独立、零散的学科知识点整合为与团队项目适配的解决方案,融合开展跨学科前沿工程问题研究。该模块聚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非洲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智能医疗设备创新等社会现实问题,加快推进工程技术演进和创新。
同时,UCL工程科学学院从管理环节着手,综合“自上而下”改革与“自下而上”落实相结合的管理路径。在工程教育支持和布局下,工程科学学院基于各专业需求,在责权范围内自主制定工程项目拨款及教师创新成果认定政策,实现资金、课程、师资、服务等统一规划。这种自由的决策权和管理权在学院规划发展和保障创新成果质量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
(二)外部集成:战略支持引领发展,组织协作驱动创新
外部战略保障和组织协作是UCL实现集成创新的重要环节。英国政府对高校治理并非通过政策进行操控而是始终强调“轻触或微触”,即在保障高等院校创新成果质量情况下最低限度对高等院校现有教学、科研和管理产生影响,充分保障高校自主自治,给予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及高校更多自主权,通过构建创新体系、完善机构设置、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落地,对高校自治与区域协同治理进行支持和助推。
英国政府十分重视高校与企业、公共服务机构、慈善团体及社群等组织机构之间建立多重互动,直接产生经济和社会价值。首先,政府从政策上引导高校与其他组织合作为组织间互动提供宏观战略环境。如《工业战略:建立适应未来的英国》知识交换政策的提出及评估体系的构建,为UCL与外部组织合作创新指明了方向。其次,整合科研管理体系,为组织间互动提供统一制度规范。英国政府整合了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科学及技术设施理事会等7个独立研究理事会,以及英国创新署和英格兰研究署,成立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RI)。UKRI对工程项目主题、内容、经费等统一管理有利于在组织内建立相融合的管理理念和制度规范,高效实现组织集成和知识交换。最后,通过加大投资力度,为组织间互动提供适宜发展空间。如政府通过连接能力基金对高校与其他组织间创新合作项目进行的拨款,有效引导UCL在工程教学和研究中与产业界紧密合作,如开设与产业对接的工程课程和项目,聘请机构专业人士参与高校创新项目,在UCL突破相关技术与制造领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一体化集成:内外部要素双链耦合,实现可持续联动创新
UCL集成创新强调需求导向下,内部知识和管理及外部战略和组织等要素形成系统性内外部集成创新网络并驱动创新发展。UCL集成创新系统是其集成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内部集成由要素本身(学科知识)或团队(管理层)组成,它们根据不同任务和需求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实现IEP框架的构建及管理路径的集成,形成更完善的复杂创新系统。内部集成创新系统将高校拥有的知识、技术资源和管理理念进行融合并以科技成果形式向外延伸。外部集成是UCL借助各种形式的外部力量进行技术和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各组织有限资源,维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健康运行,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外部集成创新系统通过战略支持和组织协作形式驱动高校内部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耦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一过程能对高校内部创新成果研发形成正反馈,从而提高工程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激发工程学科创新活力,拉动高校内部重点技术研发和攻坚,助推市场和产业链技术突破。
三、小结
UCL将战略规划、组织协同、知识技能、管理方式等内外部要素进行一体化集成,驱动新兴产业创新和发展。针对我国大学科技创新模式固化和创造力不足等问题,战略规划方面,应加强对校企合作及知识产权的法治保障,提高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和协调性;组织协同方面,结合区域发展设置专门机构负责校企合作项目建设的跟踪、督查、协调、评估和考核等;知识技能方面,推进工程学科、专业之间交叉融合,加快缄默知识自主建构,促进新旧知识交互和创新;部门管理方面,积极推动工程学院“放管服”改革,将制度刚性和管理柔性有机融合,在课程建设、师资培训、服务咨询、考核监督等环节增加数字化要求和条件,优化工程科技创新成果数字化治理机制。
(摘编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5年第1期 作者:郄海霞 崔靖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