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的类型与发展路径

编辑日期:2025-06-30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专业集群建设的类型分析

    近年来,各高校依据自身实际、区域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探索了专业集群建设的不同类型。

    (一)以核建群

    “以核建群”是指高校围绕核心专业构建专业集群。此类型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依托区域产业链和岗位群,以学科方向为支撑,以核心专业为骨干,基于核心课程群、核心技能群和师资群,打造主干特色专业。通过利用专业间的关联性,发挥专业集群的聚集与扩散效应,形成“专而精”的学科专业核心,并逐步衍生开发周边学科专业,实现整体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广东白云学院遵循“以核建群”逻辑,构建了三个特色专业集群:对接广东省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需求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结合智能制造和商贸服务需求的智慧商科专业集群;针对数字创意和时尚产业集群需求的文化创意专业集群。

    (二)以特建群

    “以特建群”是指高校围绕自身的特色发展构建专业集群。应用型本科高校围绕学校核心特色专业布局专业集群,就是以优势学科、特色专业为支撑和基础构建集成化、体系化、关联性强的学科专业平台。例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基于百年师范办学传统,紧贴新时代教师教育需求,坚守“师范底色、民族特色、应用型新色”的办学特色,建有教师教育特色鲜明、民族特色浓郁的教师教育类专业集群和民族专业集群。

    (三)以链建群

    “以链建群”是围绕产业链、产业集群及“区块链”需求构建专业链,进一步形成由若干专业链组成的专业集群。应用型高校通过专业集群建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加强区块链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例如,北部湾大学围绕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产业需求,重点建设了海洋生物与技术专业集群。

    (四)以城建群

    “以城建群”是立足当地城市发展、都市圈一体化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及城乡融合发展等加强专业集群建设。高校通过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精准拓展新型交叉学科专业,做强专业集群,增强学科与专业的协同性。例如,台州学院积极践行校城“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思路,出台专门性、针对性的规划,加强校城共同体的顶层设计,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和大健康等领域,精准拓展交叉学科专业,做强专业集群。

    (五)以院建群

    “以院建群”是依托传统二级学院布局的专业集群类型。传统二级学院基于某一专门领域的高深学问而组成,遵循学术逻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应用型高校逐步改变传统二级学院的运行模式,发展出现代产业学院这一创新实践。例如,常熟理工学院依托长三角区域内的产业创新集群优势,与区域骨干企业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在传统二级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多个现代产业学院,如光伏科技学院、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智能电梯产业学院等,已成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片”。

    (六)以新建群

    “以新建群”是聚焦创新链的资源整合、技术整合、要素整合,围绕知识创新和创新经济发展而整合的专业集群类型。高校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设置专业,重点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专业集群。例如,广东科技学院在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学科专业集群战略,紧密对接东莞及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创新链设置专业;东莞理工学院重点建设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学科专业集群,推进关联学科向主干学科汇聚融合,增强相关领域学科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专业集群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首先,专业集群与学科发展之间的非耦合现象显著。部分高校在专业集群构建时,过于追求专业的数量与规模,忽视了学科支撑的重要性,导致专业与学科之间缺乏内在联系,难以形成协同效应。

    其次,内部治理体系的不完善制约了专业集群的发展。一些高校在专业集群建设中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和科学的治理机制,导致专业集群的管理混乱、资源分配不均。

    最后,专业集群内部的专业调整机制不够灵活,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影响了专业集群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外部环境的多重变化对专业集群建设不断提出挑战。一方面,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匹配度不高,难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跨校、跨界协同机制的不健全限制了专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因此,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建设是坚持自身遗传逻辑与周围环境逻辑双重作用的结果,专业集群建设并非简单的专业组合或堆砌,而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专业、学科、学院乃至外部产业环境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生态因子。

    三、专业集群建设的实践路径:把握共性规律与学校特色并行

    (一)促成学科专业一体化模式建设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即强调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秉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重的原则,通过实施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相互增强的实践模式,来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应用型高校应坚持学科专业的应用型定位,与区域发展、经济社会需求及产业转型紧密契合,强化人才培养的应用导向,促进教学科研协同育人。同时,构建以学科专业集群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合理规划布局,促进学科专业深度融合,培育新兴集群,优化结构布局,提升整体水平。此外,打造应用型的学科生态,加强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流,依据需求、集群、特征、导向和行业类型,构建多元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学科差异化发展。

    (二)构建特色化学科专业组织范式

    应用型高校在构建学科专业结构时,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学科专业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各自的办学实际,探索并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独特风格和因校而异的专业集群组建类型及学科集群组织范式,这样的布局不仅有助于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更为其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强化围绕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多链融合

    一是国家层面,应强化国家意志在高等教育中的贯彻,通过法律法规保障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确保教育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同时,将产教融合、科教兴国等战略融入高等教育,为专业结构调整提供法律支撑。二是政府层面,需统筹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结合国家战略,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引导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集群需求相匹配。政府应发挥顶层设计作用,协调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和重大项目,促进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三是学校层面,应用型高校在专业集群建设中应紧密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需求,强调产教共生、校地融合、政产学研一体化等发展关系,通过加强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结合,构建与产业集群需求一致的专业结构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高度契合。

    (四)加强专业集群建设的区域性与适应性融合

    首先,在发展定位上,专业集群建设一方面需坚持面向产业,紧贴区域支柱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基于专业集群的工程教育适应性,聚焦经济社会变化,通过集群思维创新学科专业,调整体系,布局新专业、新学科,引领新产业、新技术,适应并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其次,在人才培养上,专业集群应强化自发展适应性,通过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协调共享打造产教融合新形态,设计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实施产学研协同新方案,根据生产实践更新培养要求,重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培养既适应当前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又具备未来发展潜力的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最后,在校企合作方面,应与区域行业企业深入互动,开展多样合作,涵盖学生实习实训、教师研修、毕业生就业创业、产学研合作及嵌入式人才培养等环节。科研服务应瞄准区域产业技术难题,致力于解决技术瓶颈,课题来源和服务面向以一线生产实际为主,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5年第2期  作者:王中教 刘梦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