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实验班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
一、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力”拔尖人才实验班概述
四川师范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开始于2019年,在建设思路上主要通过组建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融通人才培养方案等形式开展探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明确提出设置学科前沿课程、跨学科交叉课程,进一步凸显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学校现有16个校级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力”拔尖人才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依托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音乐学专业,以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为核心,采取择优选拔、重点培养、充分保障的策略,培养具备教育教学力、音乐专业力、活动指导力、文化传承力的新时代的音乐教师。
(一)招生对象与规模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自2021年起设立实验班,其宗旨在于培育音乐教育突出的综合型人才。实验班以2020级音乐学专业本科生作为首次招生对象,每年招生人数为15-30人。实验班通过严格的选拔和培养机制,在为音乐学专业本科生提供了更高、更广阔展示才华和实现梦想的平台的同时,也为高等音乐教育领域输送了优秀人才。
(二)选拔原则与考核内容
实验班遵循“学生自愿、择优录取”的竞选原则,根据专业技能、教案撰写、自弹自唱等方面对报名学生进行面试与考核,最终得分为各方面得分综合排名,最终从高到低依次录取排名前15名的学生。
二、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力”拔尖人才实验班培养模式
(一)带班团队:高配的导师队伍
2021-2023年,实验班带班团队包括音乐学院院长、副书记,副院长及各教研室主任等管理与学术方面的领导、专家。相比传统辅导员大班制,实验班采取的是班主任小班制,能为实验班的学生有更加个性与精细地关注与指导。实验班班主任主要由音乐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和教研室主任担任。在实验班的带班团队中,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其他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科知识,而且可以按照实验班的特点与学生个性化成长进行教学。带班团队的存在,不仅是为了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二)课程设计与实施:实践与创新并重
自2021年以来,实验班在课程设置与实施上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除与普通班学生相同的课程外,实验班增加六门实践与创新并重的提高性课程。有所不同的是,2021年和2022年开设的六门课程均从第四学期开始。2023年开设的课程“手风琴”“合唱指挥”“舞蹈”“中小学弹唱技能”“学术及创新能力提升”是从第四学期开始,持续时间两年半;“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则从第五学期开始,持续时间两年。六门课程仅有“中小学弹唱技能”“学术及创新能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计0.5学分,其他课程未计学分。但六门课程在期中或期末考试时如未能通过相应考核,则会自动退出实验班。
以2022级实验班学生为例,全班14人根据自愿原则,在戏曲、舞蹈、乐器中必须选择一项作为学习技能。“舞蹈”课程由专业舞蹈教师在专用教室授课,“手风琴”课程由音乐学院教授授课,采取分组上课的形式,一组(2人)为提升班(有基础的学生),二组(4人)为基础班(无基础的学生)。“合唱指挥”课程由音乐学院两位合唱指挥专业教师采取分班授课的形式,共分两组。“学术及创新能力提升”课程由音乐学院专任教师授课,全班不分组,课程内容包括研究优秀论文、撰写研究综述、撰写完整论文三个部分。“中小学课堂弹唱技能”课程由音乐学院专任教师授课全班不分组。前五门课程的学习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课程的铺垫,这也是将“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设置在第五学期开课的重要原因。“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课程是最核心的组合课程,分为三笔字、语言表达和教学设计与实施三个部分同时授课。三笔字由书法学院专任教师授课。语言表达由影视与传媒学院专任教师授课。教学设计与实施由四川师范大学中小学教师训练中心主任授课。通过实验班独立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旨在能够培养出具有扎实音乐专业知识、广阔国际视野、强烈创新意识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音乐教育人才。
(三)以竞赛促进教学:实验班的竞赛实绩
实验班以学术性和创新性为核心,依托各类音乐比赛和教育教学竞赛,推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实验班创设的初衷是培养学生在每两年一次的四川省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展示活动中取得荣誉,并作为省赛代表冲刺全国奖项。展示活动是各省本科音乐教育专业最具实践性和专业性的比赛,分为教师组和学生组,设有声乐表演、钢琴演奏、即兴弹唱、钢琴伴奏等15个展示类目,共设四大类奖项:学校团体奖、个人全能奖、个人单项奖及优秀组织奖。实验班积极倡导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通过参与竞赛活动,学生在团队合作、创新意识、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有益锻炼与提升。
(四)“四力”实践: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实验班作为将理论指导与校外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其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四力”,为将其培养成突出的音乐教育人才打下坚实基础。除学校课程外,实验班学生需要在大三下学期前往实习基地参加为期一学期的教育实习。通常是将学生统一安排到中小学一线的音乐名师工作室所在的实习学校,工作室负责教师通常会结合实习学校和实验班的要求,不仅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上给予学生指导,同时还会建立听课、查课与反馈机制,促使学生的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学生实习期间,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负责实习的指导教师会经常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沟通、对接了解实验班学生的生活和教学情况,与实习教师及时化解实验班学生遇到的阻力或困难,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教学中施教。实验班采取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与在校外教育实习的协同育人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平台,使其在教育教学、音乐专业、活动指导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得到充分培养与提升。
三、思考与启示
第一,实验班的创建和运行为艺术教育领域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提供了深刻思考与宝贵经验。在实践中,该模式通过采用多元化的选拔标准突破了传统选拔模式过分依赖学习成绩与日常表现的局限,引入了现场的实践性考核,形成了多维度的测试和评估办法,从而更全面地识别和选拔具有潜力的学生。这种多元化选拔机制的实施,不仅提高了选拔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身多方面能力的平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第二,实验班特别强调个性化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特点选择主项技能,并结合授课教师的教学计划,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确保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第三,实验班在培养过程中建立了持续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不同课程定期的考核、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等方式,不仅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状况,也为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调整提供了依据,有助于发现并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第四,实验班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参与各类艺术赛事与教育教学竞赛等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五,实验班还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通过如音乐学院开展的高雅艺术进社区、中小学艺术教育与传承等社会实践和文化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未来音乐教育者的社会责任,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民族的认同。
(摘编自《中国音乐教育》2025年第1期 作者:陈昊 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