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成果属性与转化机制的匹配分析 “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研究密集型学校群体,研究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具有典型性。本文研究121所“双一流”高校的360个“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分析高校科技成果属性与其转化机制之间的匹配模式。 一、成果属性与转化机制匹配四象限模型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与成果属性、转化机制具有密切联系。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为主导力量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是最有效的方式。

编辑日期:2025-10-17 作者: 阅读:1
【字体:

    “双一流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成果属性与转化机制的匹配分析

    “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研究密集型学校群体,研究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具有典型性。本文研究121所“双一流”高校的360个“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分析高校科技成果属性与其转化机制之间的匹配模式。

    一、成果属性与转化机制匹配四象限模型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与成果属性、转化机制具有密切联系。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为主导力量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是最有效的方式。但当存在明显的外部性、交易成本极高、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信号不明确等情况时,技术市场不可避免地出现市场失灵,政府介入科技成果转化就成为一个合理的选择。尤其对于纯公共性成果以及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的重大关键性成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帕累托最优。此外,有研究发现,政府部门在市场需求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共同投资是政府可以用来引导需求的一种有效策略。

 

 

 
 

图1:成果属性与转化机制匹配四象限模型

 

    依据上述分析,本研究构建了成果属性与转化机制匹配四象限模型(见图1)。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商业利益—公共利益”与“市场机制—计划机制”两个维度,假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存在市场机制主导、计划机制主导、计划驱动的商业转化、市场驱动的公共推广等四种类型。本研究将基于此四象限匹配模型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行分析。

    二、成果属性与转化机制的匹配分析

    依据成果属性与转化机制匹配四象限模型,通过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的内容分析,获得了其成果属性与转化机制的多种匹配方式,如表1所示。

    ( 一)商业性成果转化以市场机制为主,成果的研发以问题导向的订单式合作为主

    在360个“双一流”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功案例中,具有商业属性的成果数量最多,占比63.9%,其中半数以上采用市场转化机制。以解决企业科技难题为导向,以委托研究、合作研究、招投标项目等为载体,联合政府、科研院所、公共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等相关主体,协同开展定向研发,是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路径,占比24.7%。科研团队依托技术成熟度高且市场空间广阔的成果,联合社会资本共同培育学科性公司进行转化,或直接以转让、许可等方式授权给企业进行定向转化,是较多采用的模式,占比23.8%。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依托多方共建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等研发平台,以及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战略联盟等共享平台,共同推进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也是一种有效方式,占比10.8%。部分商业性成果通过企业牵头组建的一批中试示范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孵化平台实现转化,占比约5.0%。从中可知,市场机制内嵌在商业性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其中,企业逐渐介入并融入前端的成果研发阶段。由此看出,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高校拥有的科技创新禀赋优势能够为产业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提供科学理论支撑和指导;另一方面,产业部门将市场信息和用户需求及时反馈给学术界,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攻关。

表1:“双一流”建设高校成果属性与转化机制的匹配方式

 

 
 

    (二)公共属性成果转化多采用计划机制,成果的研发以面向战略需求的专项任务研究为主

 

    计划机制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公共属性成果成功转化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有105个公共属性成果转化案例采用计划机制,占比80.8%。其中,最为典型的作用方式是政府主导的专项研发,占比26.1%。在此种方式下,高校通常会以完成重点型号研制、重大工程建设等国家重要战略任务为导向,在行政机关、军委机关等部门的专项资金支持下,牵头科研院所、企业特别是公益类集团公司等相关主体,协同开展武器装备、高速铁路、水利工程等战略性科技成果攻关,并通过政府定向采购以及“交钥匙”工程等形式落地转化。一些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方案,如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疾病临床诊断方案等公共属性成果,还会被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政府部门采纳并进入技术目录、诊疗指南以及行业标准,向全国推广普及。一直以来,依靠政府财政拨款、项目推动等方式推动公益性成果转化应用,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重大项目突破和重大工程完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和深度介入,容易抑制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技术创新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应主要限于消除市场竞争障碍,制定知识产权政策、自由贸易协定、税收以及对企业的有效监管。

    (三)市场机制驱动的公共属性成果转化,以龙头企业主导的示范式推广为主

    部分用于科技扶贫的农业生产类成果转化采用市场机制,占比19.2%。其中,以龙头企业主导的示范式推广为主,占比6.4%。具体作用方式主要包括以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联合市县政府、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合作社以及农户等相关主体,依托多方共建的示范基地、示范园等成果推广平台,开展技术研发试验和集成示范。通过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等高端科创平台,选派科技特派员和服务团进村入户到企,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也是较多采用的成果推广方式,占比5.8%。此外,有高校提出组建农副产品采购联盟,通过定向采购等方式支持成果落地转化,占比约1.9%。可以发现,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公共属性成果转化探索形成了内生动力机制,对农业技术要素逐渐实行市场化配置方式。

    (四)部分商业性成果的计划机制转化,以校地合作的产业化为主

    计划机制驱动的商业性成果转化案例数量相对较少,占比8.7%。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了主导地位,可大致归纳为三种作用路径。一是通过校地共建中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业孵化器等中试熟化对接平台,提供成果在地产业化支撑服务。二是通过校地共建合作研究院、合作发展联盟等政产学研合作平台,针对地方重点发展领域急需的关键技术问题,以高校实验室研究成果为基础,协同开展定向研发和成果转化。三是通过校地共建产业带、产业园、科技园等产业集聚区,在政府集中统一规划下,高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合作,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地方政策、区域资本与高校优势学科,有组织、规模化推进相关成果转化。可以看出,校地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成果产业化的有效模式。高校通过知识转移和技术商业化对区域经济产生了长远影响,特别通过新企业的创办和产业生态的重塑,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三、不同类型转化模式的特点

    市场机制主导模式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使用最为广泛,具有完全的竞争性、排他性和收益性的成果多采用这种模式。市场的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企业是主要投资主体上,更重要的是高校联合多元主体为企业提供订单式研发服务。这种以需求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的订单式合作研发是让高校成果与市场有效匹配的重要方式。

    计划机制主导模式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重要补充,主要适用于具有强公益性、政策性和战略性属性的成果。这些成果属于由政府提供的纯公共产品,部分涉及国家秘密,应用范围有限,且研发周期长、创新投入巨大。根据帕累托最优标准,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由于公共属性成果存在广泛的外部经济,私人企业的边际成本要明显高于社会投资的边际成本,大多数企业并不愿意参与转化。此外,成果涉密等性质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也制约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效果。因此需要政府根据国家战略需求,通过财政拨款、项目推动等方式主导高校开展专项任务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

    龙头企业主导的示范式推广提供了准公共属性成果市场转化的有效路径。该模式下的公共属性成果主要产生于高校承担的定点扶贫工作,多是农业生产技术,兼具一定程度的公共性和商业性。理论研究表明,农业科技成果属于准公共产品范畴,其所兼具的一定程度的商业性特征决定了市场资本投资的必然性。这种以农业产业化为导向、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示范式推广模式,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市场化配置方式,纠正了传统政府主导的外生性转化推广体系所导致的技术市场失灵和财政负担加重。

    政府主导的校地合作保障了商业性成果大规模产业化。该模式下的商业性成果普遍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与地方优势产业关联性强,主要面向地方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需要,且多数是由本地方辖区产出在本地方就地转化。这种成果的产业化对资本、平台、各种专业性服务等产生大量投入需求,单一市场主体往往因资源有限、能力边界等因素的限制,难以稳定且持续地提供支撑。地方政府在雄厚的财力支持下,有能力统筹调配各方资源,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推进学校创新链与地方产业链精准对接实现成果在地大规模产业化。

    四、结论与讨论

    (一)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在不同属性成果转化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各异

    研究发现,具有完全竞争性、排他性和收益性的成果转化,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主导地位,并呈现出问题导向的订单式合作研发增多趋势。具有强公益性、政策性和战略性的成果转化则多采用计划机制,其中以面向战略需求的专项任务研究为主。兼具一定程度的公共性和商业性的准公共属性成果转化多采用市场机制,以龙头企业主导的示范式推广为主。部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地方性强关联的商业属性成果转化采用计划机制,以校地合作的产业化为主。上述发现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实证参考。

    (二)政产学研多元主体实质性协同是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的重要机制

    “双一流”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模式均呈现出“以政产学研多元主体协同为主”的典型特征。通过比较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主导地位的主体类型及其资源配置方式,发现转化机制离不开政府、高校、企业等主体的密切协作。在计划机制中,政府部门是驱动主体,往往牵头科研院所、企业特别是公益类集团公司等相关主体,共建合作研究院、产业科技园等联合体,共同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市场机制中,企业则发挥主导地位,协同政府、行业协会等相关主体,共建创新联盟、中试基地等平台,共同推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需要加快完善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机制驱动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体系

   “双一流”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仍然存在多方面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改进举措。从提高企业主导地位来看,需建立健全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企业特定问题为导向的科研项目形成机制;从拓宽市场作用范围来看,需推进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耦合以促进基础研究领域技术创新和应用转化;从提升政产学研合作层次来看,需加快完善多方主体协同创新的组织机制和治理模式。

(摘编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3期  作者:邵玲芝 朱军文)